作善降祥

zuò shàn jiàng xiáng
旧指平日行善,可获吉祥。
作善降祥

作善降祥读音

  • 读音:

    zuò shàn jiàng xiáng

  • 注音:

    ㄗㄨㄛˋ ㄕㄢˋ ㄐ一ㄤˋ ㄒ一ㄤˊ

  • 解释:

    旧指平日行善,可获吉祥。

  • 出处:

    《尚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 例子:

    鲁迅《论睁了眼看》:“‘作善降祥’的古训,六朝人本已有些怀疑了,他们作墓志,竟会说:‘积善不报,终自欺人’的话。”

  •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感情:

    作善降祥是中性词。

  • 近义:

    善有善报

作善降祥成语接龙:

1
祥云瑞彩 [ xiáng yún ruì cǎi ]

祥:吉祥。形容吉祥高照,运气好,有福兆。

2
彩云易散 [ cǎi yún yì sàn ]

美丽的彩云容易消散。比喻美满的姻缘被轻易拆散。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3
散伤丑害 [ sàn shāng chǒu hài ]

形容不和谐的声音。

4
害人不浅 [ hài rén bù qiǎn ]

给别人的损害非常之大。

一是社会风习害人不浅。官,本也有好的,可是在腐恶的环境下面,慢慢地也就像白布掉在污水坑里,变得又脏又臭了。

5
浅尝辄止 [ qiǎn cháng zhé zhǐ ]

浅:初步;辄:就。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了。形容学习不深入钻研。

做事情不能浅尝辄止,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

6
止于至善 [ zhǐ yú zhì shàn ]

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鲁迅《而已集 黄花节的杂感》:“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

7
善与人交 [ shàn yǔ rén jiāo ]

善于与别人交朋友。

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而颇敬媚权贵。(《晋书 邓攸传》)

8
交口同声 [ jiāo kǒu tóng shēng ]

犹言众口一词。

《天讨·谕保皇会檄》:“凡在满洲朝廷者,已交口同声,称康梁为忠臣义士,特不敢言之于西太后耳。”

9
声东击西 [ shēng dōng jī xī ]

迷惑敌人的一种战术;虚张声势说攻击东边;实际进攻西边。声:声张;击:打击。

蜀人或声东击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

10
西台痛哭 [ xī tái tòng kū ]

宋末文天祥抗元失败被害。八年后,谢翱与友人登西台痛哭致祭,并作《登西台恸哭记》以记其事。后用以称亡国之痛。

风流十年无遗爱,谁解西台痛哭诗。叶叶《书壬子宫驼记后》诗

相关成语:

1
自作聪明 [ zì zuò cōng míng ]

自以为很聪明。形容轻率逞能。

不是他自作聪明怎么会闹出这样的笑话来?

2
作好作歹 [ zuò hǎo zuò dǎi ]

比喻用各种理由或方式反复劝说。

路旁走过两个老翁,作好作歹,从公评定,令隶卒照价拿了八折货物,这才交易而去。(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一回)

3
著作等身 [ zhù zuò děng shēn ]

著作跟身材一样高(等:相等)。形容著作十分丰富。

会上陈列了他多年来的全部著作,那时他已是著作等身了。(曹禺《我们尊敬的老舍先生》)

4
自我作古 [ zì wǒ zuò gǔ ]

由自己创始;不效法前人(作古:创始;创新)。指有所创新。

康乐称太傅为宗衮,子建称孟德为家王,皆自我作古。(清 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五)

5
自作解人 [ zì zuò jiě rén ]

指不明真意而乱发议论的人。

6
再作冯妇 [ zài zuò féng fù ]

再作:重做;冯妇:人名。比喻再干旧行业。

曾经有位总长,听说,他的出来就职,是因为某公司要来立案,表决时可以多一个赞成者,所以再作冯妇的。(鲁迅《而已集 反“漫谈”》)

7
作金石声 [ zuò jīn shí shēng ]

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优美,音调铿锵。

8
作育人材 [ zuò yù rén cái ]

培育人才。

学政虽是差使,但一省之中,与将军、督抚平起平坐,体制尊崇,而且王先谦颇有一番作育人材的抱负。(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9
诸恶莫作 [ zhū è mò zuò ]

诸恶:各种坏事。佛家语,凡是坏事都不要做。旧时用以劝人行善。

劝君诸善奉行,但是诸恶莫作。(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

10
执柯作伐 [ zhí kē zuò fá ]

执:拿着;柯:斧头柄;伐:采伐。手执斧头去采伐。指给人做媒。

周亲家家,就是静斋先生执柯作伐。(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