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可教

rú zǐ kě jiào
指年轻人可培养。
孺子可教

孺子可教读音

  • 读音:

    rú zǐ kě jiào

  • 注音:

    ㄖㄨˊ ㄗˇ ㄎㄜˇ ㄐ一ㄠˋ

  • 解释:

    指年轻人可培养。

  •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 例子:

    钱钟书《围城》:“你这话给我父亲听见,该说‘孺子可教’了。”

  •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谜语:

  • 感情:

    孺子可教是褒义词。

  • 英语:

    the young man is worthy to be taught

  • 俄语:

    подающий надежды юноша

孺子可教成语接龙:

1
教一识百 [ jiāo yī shí bǎi ]

形容具有特殊的才能、智慧。

2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 bǎ wàn mǎi zhái,qiān wàn mǎi lín ]

比喻好邻居千金难买。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人生孰若安居之乐?(宋 辛弃疾《新居上梁文》)

3
邻女窥墙 [ lín nǚ kuī qiáng ]

战国时宋玉邻家有美女倾心于他,三年间常爬上墙头偷窥,但宋玉从未动心。后形容女子对男子的倾慕。

4
墙上泥皮 [ qiáng shàng ní pí ]

比喻无用或低贱的附属物,也比喻妾。

元·无名氏《神奴儿》第一折:“媳妇儿是墙上泥皮。”

5
皮不存而毛焉附 [ pí bù cún ér máo yān fù ]

存:存留;焉:哪里;附:附着。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6
附上罔下 [ fù shàng wǎng xià ]

附:附和;上:君王,罔:欺骗;下:臣下。亲附君王,欺骗臣下。

7
下不为例 [ xià bù wéi lì ]

例:先例。下一次不能以这次为例子照样做。指只通融或宽恕这一次;以后不允许再做。

既然如此,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如何?(清 张春帆《宦海》第十八回)

8
例直禁简 [ lì zhí jìn jiǎn ]

法律或禁令简单明了,人民就容易理解和遵守。

9
简丝数米 [ jiǎn sī shǔ mǐ ]

简择丝缕,查点米粒。比喻工作琐细。

10
米已成炊 [ mǐ yǐ chéng chuī ]

比喻事已做出,无可挽回。

事前没计划好,现在米已成炊,要亡羊补牢也来不及了。

相关成语:

1
忍无可忍 [ rěn wú kě rěn ]

忍:忍受;忍耐;无:无法。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

他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终于出手还击。

2
锐不可当 [ ruì bù kě dāng ]

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那是锐不可当,无坚不摧的。(欧阳山《三家巷》八)

3
人言可畏 [ rén yán kě wèi ]

言:指流言蜚语。人的流言蜚语是可怕的。

但是人言可畏,必定也要明明心;就是你不怕什么,难道我们老大死了,还当王八么?(清 李宝嘉《活地狱》第三十回)

4
三迁之教 [ sān qiān zhī jiào ]

汉 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他采取三迁之教,把孩子送到重点大学学习

5
俗不可医 [ sú bù kě yī ]

俗气已深,不可救药。

6
孀妻弱子 [ shuāng qī ruò zǐ ]

寡妇和年幼的孤儿。

7
时不可失 [ shí bù kě shī ]

时:时机,机会;失:错过。抓住时机,不可错过。

此天遣我以报复之机,时不可失。(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九回)

8
神道设教 [ shén dào shè jiào ]

神道:本指天教,即神明之理,后指关于鬼神祸福之说。利用鬼神迷信作为教育手段。

尼神道设教,假箕仙言上帝震怒,将降祸于夫人。(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 郑峚阳》)

9
私淑弟子 [ sī shū dì zǐ ]

私:私下;淑:善。对自己所敬仰而不能从学的前辈的自称。

至于世界要人就不然,他们有的是秘书,或是私淑弟子,替他们来做注释的工作。(鲁迅《伪自由书 不求甚解》)

10
生聚教训 [ shēng jù jiào xùn ]

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就是那当道诸公,也应激发天良,力图振刷,郊那范蠡、文种的故事,生聚教训,徐图兴复。(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五回)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