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离
zhī lí支离读音
支离的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
支离[ zhī lí ]
⒈ 分散;残缺;没有条理。
例支离破碎。
英broken; fragmented; disorganized;
⒉ 瘦弱;衰弱。
英thin and weak;
引证解释
⒈ 分散;分裂。
引《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公为支离之卒,因祝史 挥 以侵 卫。”
杜预 注:“支离,陈名。”
竹添光鸿 会笺:“支离,分散也,盖分为数队以误敌。”
《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捷猎鳞集,支离分赴。”
李善 注:“支离,分散貌。”
唐 元稹 《蛮子朝》诗:“部落支离君长贱,比诸夷狄为幽冗。”
前蜀 韦庄 《秦妇吟》:“忽看庭际刀刃鸣,身首支离在俄顷。”
⒉ 繁琐杂乱。
引汉 扬雄 《法言·五百》:“或问:‘天地简易而法之,何《五经》之支离?’曰:‘支离盖其所以为简易也。’”
汪荣宝 义疏:“支离、支繚,皆繁多歧出之意。”
金 王若虚 《<史记>辨惑一》:“至《世家》杂举二篇之旨,支离错乱,不成文理,读之可以发笑。”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玉函山房辑佚书》:“马 氏既未能深考,而贪多务博,緟复支离,其所辑往往犯此病也。”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三章五:“结果是他的理论尽管不错,而编出的故事却是支离强凑,全无生命的了。”
⒊ 离奇,虚妄。
引南朝 宋 何承天 《重答颜光禄》:“足下雅秉《周礼》,近忽此义方,詰无形之有,为支离之辩乎?”
唐 柳宗元 《与吕恭论墓中石书书》:“今视石文,署其年曰‘永嘉’,其书则今田野人所作也,虽支离其字,犹不能近古。”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赵瓯北汪龙庄考史之法》:“读史者自当奉正史为主,正史而外不妨兼及别史,折衷於一是。凡支离谬诞之谈,概从删削焉。”
闻一多 《奇迹》诗:“我也说但为一阕莺歌便噙不住眼泪,那未免太支离,太玄了,简直不值当。”
⒋ 流离,流浪。
引唐 杜甫 《咏怀古迹》之一:“支离西北风尘际,飘泊东南天地间。”
宋 陆游 《书怀》诗:“濯锦江 头成昨梦, 紫芝山 下又新年……支离自笑生涯别,一炷炉香绣佛前。”
清 方苞 《季武子哀辞》:“蹇孤游兮局窄,命支离兮为鬼客。”
清 秋瑾 《重上京华甲江题壁》诗:“懊恼襟怀偏泥酒,支离情绪怕闻鶯。”
⒌ 谓残缺而不中用。
引《庄子·人间世》:“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文选·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六日之郡初发都>诗》:“良时不见遗,丑状不成恶;曰余亦支离,依方早有慕。”
李善 注引《七贤音义》:“形体离,不全正也。”
宋 苏轼 《题过所画枯木竹石》诗:“散木支离得自全,交柯蚴蟉欲相缠。”
清 冯廷櫆 《岁暮书怀》诗:“自分支离本无用,不须弹鋏怨沉沦。”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或手足断残,支离其身,侏儒短小,不齐於人。”
⒍ 憔悴;衰疲。
引《晋书·郭璞传》:“是以不尘不冥,不驪不騂,支离其神,萧悴其形,形废则神王,跡粗而名生。”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分军应供给,百姓日支离。”
仇兆鳌 注引 王嗣奭 曰:“支离,谓民力已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董生》:“久之,面目益支离,乃惧,復造善脉者诊之。”
巴金 《家》附录三:“我一九四二年回到 成都 见到了她,她已经成了一个‘弱骨支离’的‘老太婆’了。”
⒎ 谓艰于行动。
引唐 独孤及 《为李给事让起复尚左丞兼御史大夫等第三表》:“顾臣羸瘵奄奄,行步支离,力有所不任,用有所不逮。”
⒏ 犹支吾。谓说话吞吞吐吐。亦谓含混不清。 《梁书·吴均传》:“先是, 均 表求撰《齐春秋》,书成奏之。
引高祖 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 刘之遴 詰问数条,竟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
《儿女英雄传》第八回:“不想我把事情弄妥了,赶回店来,你倒躲了。我问问店家,他合我言语支离,推説不知去向。”
⒐ 见“支离疏”。
⒑ 见“支离益”。
⒒ 见“支离叟”。
国语辞典
支离[ zhī lí ]
⒈ 分散。
引《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捷猎麟集,支离分赴。」
反完整 集中
⒉ 残缺不全。
引《庄子·人间世》:「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
⒊ 散乱而无条理。
引汉·扬雄《法言·五百》:「天地简易而圣人法之,何五经之支离?曰:『支离盖其所以为简易也。』」
⒋ 漂泊流浪。
引唐·杜甫〈咏怀古迹〉诗五首之一:「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