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国丧师

rǔ guó sàng shī
指国家蒙受耻辱,军队遭到损失。
辱国丧师

辱国丧师读音

  • 读音:

    rǔ guó sàng shī

  • 注音:

    ㄖㄨˇ ㄍㄨㄛˊ ㄙㄤˋ ㄕ

  • 解释:

    指国家蒙受耻辱,军队遭到损失。

  • 出处:

    《明史 彭泽传》:“琼遂劾泽妄增金币,遗书议和,失信启衅,辱国丧师。”

  • 例子: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1回:“蔡京经体赞元,其子蔡攸,如是复军杀将,辱国丧师。”

  •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战败。

  • 感情:

    辱国丧师是贬义词。

  • 近义:

    丧师辱国

  • 英语:

    The army is annihilated and the country disgraced.

辱国丧师成语接龙:

1
师严道尊 [ shī yán dào zūn ]

为师之道要尊贵、庄严。《礼记 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宋 韩淲《涧泉日记》:“郑康成事马融,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传授于玄……汉之师道尊严如此。”

2
尊严若神 [ zūn yán ruò shén ]

庄重严肃得像神明一样。形容态度十分庄重严肃。

3
神不主体 [ shén bù zhǔ tǐ ]

神:精神;主:掌管,主宰。神志不能主宰自己的躯体。形容恐惧的样子。

4
体体面面 [ tǐ tǐ miàn miàn ]

指人光彩荣耀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0章:“在那么困难的年月里,都咬着牙办得有声有响,体体面面。”

5
面不改容 [ miàn bù gǎi róng ]

谓脸色不改变。形容遇到危难时,镇定自若。

6
容光焕发 [ róng guāng huàn fā ]

容光:脸上的光彩;焕发:光彩四射的样子。身体健康。面容有神采。形容精神饱满。

我望着他那年青的,容光焕发,毫无倦色的脸,不知怎么,竟想伸手去抚摸他的孩子般的蓬松的头发。(方纪《歌声和笛音》)

7
发上冲冠 [ fā shàng chōng guàn ]

犹言发上指冠。语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12回:“同秀这一气,真是发上冲冠。”

8
冠上加冠 [ guān shàng jiā guān ]

同画蛇添足,比喻多余的举动。

9
冠上加冠 [ guān shàng jiā guān ]

同画蛇添足,比喻多余的举动。

10
冠上加冠 [ guān shàng jiā guān ]

同画蛇添足,比喻多余的举动。

相关成语:

1
辱国殃民 [ rǔ guó yāng mín ]

使国家受辱,人民遭殃。亦作“辱国殄民”。

夷人放肆,无恶不作,皆由官无血性,恬不识羞,以致辱国殃民。郭沫若主编《中国近代史》第一章

2
人心丧尽 [ rén xīn sàng jìn ]

指不得人心到极点。

这个专制君主暴虐无道,终致人心丧尽而被推翻。

3
仁义之师 [ rén yì zhī shī ]

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如此说来,虽然谋叛之徒,倒也忠义可嘉。本帅仁义之师,何愁杨枭不灭。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十九回

4
入国问俗 [ rù guó wèn sú ]

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12章:“这也是孟子所说,‘入境问禁,入国问俗’的道理。”

5
忍辱含羞 [ rěn rǔ hán xiū ]

忍、含:忍受。忍受耻辱。

他都忍辱含羞,不敢出头,蹲在水中哩。(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二回)

6
忍辱偷生 [ rěn rǔ tōu shēng ]

偷:苟且。忍受屈辱,苟且活命。

欧阳山《三家巷》:“咱们忍辱偷生,一辈子还过得这么艰难。”

7
忍辱含垢 [ rěn rǔ hán gòu ]

忍、含:忍受。忍受耻辱。

郭沫若《羽书集·把精神武装起来》:“十年的忍辱含垢,十年的卧薪尝胆,算结晶成为了自卢沟桥事变以来的神圣的雪耻战争。”

8
如丧考妣 [ rú sàng kǎo bǐ ]

妣:音比;考妣:旧时对父母死后的称呼;父亲死后叫考;母亲死后叫妣。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和着急。

(1)在中国人民欢庆胜利之时,国内外一小撮反动分子却如丧考妣。
(2)财主家遭抢了,财主老婆呼天抢地,如丧考妣似地哭个不停。

9
忍辱负重 [ rěn rǔ fù zhòng ]

忍受耻辱;承当重任。指为了重任而忍受一切屈辱。

胡仇叹道:“‘忍辱负重’。郑兄,真不可及!”

10
荣辱与共 [ róng rǔ yǔ gòng ]

两者共同分享荣耀和耻辱。指关系十分密切。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既然两个完全对立的看法都可以荣辱与共,其他的看法也应该得到它们的身份证。”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