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妻四妾
sān qī sì qiè三妻四妾读音
三妻四妾成语接龙:
- 1
-
妾妇之道 [ qiè fù zhī dào ]
妾妇:指妇女。指对上司或同僚绝对服从的卑劣作风。
郭沫若《荀子的批判》:“这样的一片妾妇之道,汉以后有不少的太平宰相正靠着这种方术的实践而博得了安富尊荣。”
- 2
-
道三不着两 [ dào sān bù zháo liǎng ]
道:说话;着:接触到。说话三句有两句说不到地方。形容说话不着边际。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文杏又小,道三不着两的。莺儿一个人,不够服侍的,还要买一个丫头来你使。”
- 3
-
两世为人 [ liǎng shì wéi rén ]
好象重新来到人间。形容在非常危险的情况中幸存下来。
事隔几年重来故地,我还真有两世为人之感
- 4
-
人一己百 [ rén yī jǐ bǎi ]
别人一次就做好或学会的,自己做一百次,学一百次。比喻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
我们在学习上要有人一己百的精神
- 5
-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 bǎ wàn mǎi zhái,qiān wàn mǎi lín ]
比喻好邻居千金难买。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人生孰若安居之乐?(宋 辛弃疾《新居上梁文》)
- 6
-
邻女窥墙 [ lín nǚ kuī qiáng ]
战国时宋玉邻家有美女倾心于他,三年间常爬上墙头偷窥,但宋玉从未动心。后形容女子对男子的倾慕。
- 7
-
墙上泥皮 [ qiáng shàng ní pí ]
比喻无用或低贱的附属物,也比喻妾。
元·无名氏《神奴儿》第一折:“媳妇儿是墙上泥皮。”
- 8
-
皮不存而毛焉附 [ pí bù cún ér máo yān fù ]
存:存留;焉:哪里;附:附着。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 9
-
附上罔下 [ fù shàng wǎng xià ]
附:附和;上:君王,罔:欺骗;下:臣下。亲附君王,欺骗臣下。
- 10
-
下不为例 [ xià bù wéi lì ]
例:先例。下一次不能以这次为例子照样做。指只通融或宽恕这一次;以后不允许再做。
既然如此,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如何?(清 张春帆《宦海》第十八回)
相关成语:
- 1
-
四书五经 [ sì shū wǔ jīng ]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君子是只读四书五经,做八股,非常规矩的。(鲁迅《二心集 上海文艺之一瞥》)
- 2
-
三皇五帝 [ sān huáng wǔ dì ]
我们古代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 3
-
岁寒三友 [ suì hán sān yǒu ]
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
钱钟书《围城》:“这东西跟蚊子臭虫算得小饭店里的岁寒三友,现在刚是深秋天气,还显不出它们的后凋劲节。”
- 4
-
三人成虎 [ sān rén chéng hǔ ]
城里本没有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说城里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传播;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文化大革命中,别有用心的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致使不少好人受到迫害。
- 5
-
三纲五常 [ sān gāng wǔ cháng ]
指我国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提倡的伦理道德。三纲;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 、智、信。
先生九经皆通,无书不读,岂不晓三纲五常之理?(元 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
- 6
-
三从四德 [ sān cóng sì dé ]
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也叫四行;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指封建礼教为压迫、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
从来不出闺门里,羞答答怎便将男儿细窥,则我这三从四德幼闲习,既嫁鸡须逐他鸡。(元 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三折)
- 7
-
三顾茅庐 [ sān gù máo lú ]
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元 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
- 8
-
三令五申 [ sān lìng wǔ shēn ]
再三地命令和告诫。令:命令。申:说明。
不准随意占用马路的规定,政府已三令五申,但少数摊贩仍我行我素。
- 9
-
三十而立 [ sān shí ér lì ]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老舍《正红旗下》:“他从庆祝了自己的三十而立的诞辰起,就想自己去开个小肉铺。”
- 10
-
三思而行 [ sān sī ér xíng ]
三:再三;表示多次;思:考虑;行:行动。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指做事慎重。
宋 辛弃疾《哨遍》词:“嗟鱼欲事远游时,请三思而行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