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xué rú bù jí,yóu kǒng shī zhī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读音

  • 读音:

    xué rú bù jí,yóu kǒng shī zhī

  • 注音:

    ㄒㄩㄝˊ ㄖㄨˊ ㄅㄨˋ ㄐ一ˊ,一ㄡˊ ㄎㄨㄥˇ ㄕ ㄓ

  • 解释: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 出处:

    《论语·秦伯》:“子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例子:

    秋间又过太湖,游石公、飘渺诸峰……明年将为天台、雁荡之行。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清 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一百0六首。)

  • 用法:

    作宾语、分句;指人的迫切心情。

  • 感情: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是褒义词。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成语接龙:

1
之乎者也 [ zhī hū zhě yě ]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四个助词。原指浅近的字眼或文章;现多指用文言字眼作文说话;也借指文言文。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3
者也之乎 [ zhě yě zhī hū ]

者、也、之、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指讲话或写文章咬文嚼字。含讽刺意。

见那诗云子曰、者也之乎的人,他就摇首闭目,只与云锷颖臭味相投。明·刘璋《凤凰池》第一回

5
之乎者也 [ zhī hū zhě yě ]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四个助词。原指浅近的字眼或文章;现多指用文言字眼作文说话;也借指文言文。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7
者也之乎 [ zhě yě zhī hū ]

者、也、之、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指讲话或写文章咬文嚼字。含讽刺意。

见那诗云子曰、者也之乎的人,他就摇首闭目,只与云锷颖臭味相投。明·刘璋《凤凰池》第一回

9
之乎者也 [ zhī hū zhě yě ]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四个助词。原指浅近的字眼或文章;现多指用文言字眼作文说话;也借指文言文。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相关成语:

1
艳如桃李,冷若冰霜 [ yàn ruò táo lǐ,lěng ruò bīng shuāng ]

形容女子容貌艳丽而态度严肃。

2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 yǐ zǐ zhī máo,gōng zǐ zhī dùn ]

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

菲薄古书者,惟读过古书者最有力,这是的确的。因为他洞知弊病,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鲁迅《华盖集续编 古书与白话》)

3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 yī zhāo bù shèn,mǎn pán jiē shū ]

原指下棋时关键的一步棋走得不当,整盘棋就输了。比喻某一个对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处理不当,结果导致整个失败。

王朔《人莫予毒》:“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呵!真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呵!”

4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yǒu zé gǎi zhī,wú zé jiā miǎn ]

则:就;加:加以。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根据同学们所提的意见和批评,检查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5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zhǐ zhī qí shān,bù zhī qí èr ]

只知道事物的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

八戒道:“哥哥,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七回)

6
中河失舟,一壶千金 [ zhōng hé shī zhōu,yī hú qiān jīn ]

比喻东西虽然轻微,用得到的时候便十分珍贵。

7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zhǐ jiàn shù mù,bù jiàn sēn lín ]

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人是没大出息的

8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 zhòng shǎng zhī xià,bì yǒu yǒng fū ]

指用重金悬赏,就会有勇于出来干事的人。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雪公,你的条件开得不够吧?”

9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 zhào zhī jí lái,huī zhī jí qù ]

召:召唤。挥:摆手。手一召就来,手一摆就去。形容非常听从指挥。

我们保证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绝对服从指挥。

10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谷城之变,朕还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