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衣对泣

niú yī duì qì
睡在牛衣里,相对哭泣。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
牛衣对泣

牛衣对泣读音

  • 读音:

    niú yī duì qì

  • 注音:

    ㄋ一ㄡˊ 一 ㄉㄨㄟˋ ㄑ一ˋ

  • 解释:

    睡在牛衣里,相对哭泣。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

  • 出处:

    《汉书·王章传》:“初,章为渚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

  • 例子:

    翁家乏食,借贷无门,典质已尽,搔首踟蹰,牛衣对泣而已。(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 义猫》)

  •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贫贱夫妻。

  • 感情:

    牛衣对泣是贬义词。

  • 近义:

    牛衣夜哭

  • 英语:

    weep together in coarse clothes

牛衣对泣成语接龙:

1
泣下如雨 [ qǐ xià rú yǔ ]

眼泪象雨一样。形容伤心到极点。

十一娘困述病源,封泣下如雨。(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封三娘》)

2
雨丝风片 [ yǔ sī fēng piàn ]

形容春天的微风细雨。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52回:“镜里娥眉天样远,画廉外雨丝风片。”

3
片云遮顶 [ piàn yún zhē dǐng ]

比喻得到别人的恩泽。

4
顶名冒姓 [ dǐng míng mào xìng ]

谓冒充他人。

5
姓甚名谁 [ xìng shèn míng shuí ]

询问打听人的姓名。

欧阳山《三家巷》:“到如今还不知他姓甚名谁的那个坏蛋。”

6
谁是谁非 [ shuí shì shuí fēi ]

犹言谁对谁错。

谁是谁非谁曲谁直,没梁桶儿一再休提!明 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

7
非亲非故 [ fēi qīn fēi gù ]

故:老友。不是亲属,也不是熟人。表示彼此没有什么关系。

虽承王翁盛意,非亲非故,难以打搅。(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四)

8
故人之情 [ gù rén zhī qíng ]

故人:旧友。指老朋友的情意。

《新五代史·汉臣传·刘铢》:“太祖使人责铢曰:‘与公共事先帝,独无故人之情乎?’”

9
情不可却 [ qíng bù kě què ]

情面上不能推却。

凌叔华《中秋晚》:“敬仁觉得情不可却,只得坐下夹了起来送到嘴内。”

10
却之不恭 [ què zhī bù gōng ]

却:推辞;谢绝。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我们觉得却之不恭,只好让他劳驾。(邹韬奋《经历 惨淡经营之后》)

相关成语:

1
牛黄狗宝 [ niú huáng gǒu bǎo ]

牛黄,牛胆囊中的结石;狗宝,狗脏器中的凝结物。两者都是内脏病变的产物,因以喻坏透了的心肠。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5回:“倘若有一点叫人过不去,我有本事先把你两个的牛黄狗宝掏出来,再和那泼妇拚了这条命。”

2
牛骥同槽 [ niú jì tóng cáo ]

见“牛骥同皁”。

3
牛口之下 [ niú kǒu zhī xià ]

借指卑下的地位。

故明君勤于招贤……或举于牛口之下,而加之于群僚之上;或拔于桎梏之中,而任以社稷之重。晋·葛洪《抱朴子·名实》

4
泥牛入海 [ ní niú rù hǎi ]

泥塑的牛进入大海中就会化掉。比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

那两个钱庄干事的人,等了好久,只等得一个泥牛入海,永无消息。(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

5
牛郎织女 [ niú láng zhī nǚ ]

牛郎织女是从牵牛星和织女星两个星名衍化而成的传统神话中的两个主角。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织造云锦;但跟牛郎结婚以后;就中断织锦;致使天帝震怒;责令分离;每年七夕准相会一次。现比喻夫妻长期分离。

尝笔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清·郑燮《范县署中寄余弟墨粉四书》

6
辟踊哭泣 [ pì yǒng kū qì ]

辟:通“擗”,以手拍击胸膛;踊:用脚顿地。捶着胸跺着脚大哭。形容极度哀伤地痛哭。

7
擗踊哭泣 [ pǐ yǒng kū qì ]

擗:以手拍击胸膛;踊:用脚顿地。捶着胸跺着脚大哭。形容极度哀伤地痛哭。

宋·孔平仲《续世说·邪谄》:“力士母表氏卒,百献被发受吊,擗踊哭泣;过于己亲。”

8
剖心泣血 [ pōu xīn qì xuè ]

见“剖肝泣血”。

9
剖肝泣血 [ pōu gān qì xuè ]

形容非常悲伤。

清·陈天华《警世钟》:“故我剖肝泣血,劝列位总要把从前的意见捐除。”

10
庖丁解牛 [ páo dīng jiě niú ]

庖丁:厨师。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我们这位老教授一走上讲台,便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