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种暮成

dàn zhòng mù chéng
比喻收效极快。
旦种暮成

旦种暮成读音

  • 读音:

    dàn zhòng mù chéng

  • 注音:

    ㄉㄢˋ ㄓㄨㄥˋ ㄇㄨˋ ㄔㄥˊ

  • 解释:

    比喻收效极快。

  • 出处:

    汉·焦延寿《易林》卷九:“旦树椒豆,暮成藿羹。心之所愿,志快意惬。”

  •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收效极快。

  • 感情:

    旦种暮成是中性词。

  • 近义:

    立杆见影

旦种暮成成语接龙:

1
成一家言 [ chěng yī jiān yán ]

指学问自成体系可派别。

《元史·苏天爵传》:“其为文,长于序事,平易温厚,成一家言,而诗尤得古法。”

2
言三语四 [ yán sān yǔ sì ]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1回:“便惹得那些轻薄男人,言三语四的,岂不从此多事?”

3
四不像 [ sì bù xiàng ]

麋鹿。比喻不伦不类的事物。

老舍《我的‘话’》:“地方语言运用得好,总比勉强的用四不像的,毫无精力的、普通官话强得多。”

4
像形夺名 [ xiàng xíng duó míng ]

比拟其形状,而讹易本名。

5
名下无虚 [ míng xià wú xū ]

原意是名气大的人一定有真才实学。后比喻名不虚传。

今得幸遇,真是名下无虚。(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二回)

6
虚一而静 [ xū yī ér jìng ]

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会获得正确的认识。

7
静中思动 [ jìng zhōng sī dòng ]

静:平静,静止;动:变动。指在生活平静中希望有所改变。也指事物的静止状态达到极点就会向动的方向转化。

8
动不失时 [ dòng bù shī shí ]

时:时宜,时机。行动不失时机。指不做不切合时宜的事。

9
时不再来 [ shí bù zài lái ]

时:时机。时机错过就不会再来了。指行事不要放过时机。

事机一失,时不再来,惟望宸断。(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七回)

10
来世不可待 [ lái shì bù kě dài ]

对于未来的事,不可期望等待。

相关成语:

1
得失成败 [ dé shī chéng bài ]

指获得与损失、成功与失败。

你不要过多考虑自己的得失成败

2
点铁成金 [ diǎn tiě chéng jīn ]

原指古代方士能用丹药将铁(石)点化成金子;现多比喻修改文章、绘画或摘引词句略加改动即成佳作妙语。也比喻教师善于开导学生。

真是点铁成金,会者不难,只改得二三十个字,便通篇改观了。(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三回)

3
地平天成 [ dì píng tiān chéng ]

平:治平;成:成功。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坤定而后地平天成。”

4
大器晚成 [ dà qì wǎn chéng ]

大器:大的材料;比喻人才。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锻炼;成名往往较晚;也用作对长期不得意的人的一种安慰。

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

5
点石成金 [ diǎn shí chéng jīn ]

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郭沫若《关于大规模收集民歌问题》:“诗,硬是可以点石成金的嘛!改一个字,诗就活了。”

6
刀耕火种 [ dāo gēng huǒ zhòng ]

指把草木烧成灰当作肥料;就地挖坑播下种子。指原始的农业耕作技术。也作“火耨刀耕”。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刀耕火种的那种原始的农业耕作技术已逐渐消失了。

7
滴水成冰 [ dī shuǐ chéng bīng ]

水滴下去就结成冰。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北方的冬天,十分寒冷,滴水成冰。

8
大功告成 [ dà gōng gào chéng ]

功:事业;告:宣告。指完成了一项巨大的工作或十分重要的任务。也作“大功毕成”。

及大功告成,天下已定,而后实行其共和主义之政策,恢复我完全之金瓯。(章炳麟《驳革命驳议》)

9
打成一片 [ dǎ chéng yī piàn ]

原指把各种感情或遭遇都看成是同一回事。现多指人与人相互间关系密切;如同一体。

扬弃知识阶级的绅士身分,提高大众的鉴赏水准,这样打成一片,平民化,大众化。(朱自清《论通俗化》)

10
儿女成行 [ ér nǚ chéng háng ]

可以把儿女排成一个行列。形容子女很多。

茅盾《幻灭》:“他们都是儿女成行,并且职务何等繁剧,尚复有此闲情逸趣,更无怪那班青年了。”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