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诛笔伐

kǒu zhū bǐ fá
口:指言语;诛:责罚;笔:指文字。伐:征讨。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
口诛笔伐

口诛笔伐读音

  • 读音:

    kǒu zhū bǐ fá

  • 注音:

    ㄎㄡˇ ㄓㄨ ㄅ一ˇ ㄈㄚˊ

  • 解释:

    口:指言语;诛:责罚;笔:指文字。伐:征讨。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

  • 出处:

    明 汪廷讷《三祝记 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 例子:

    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新文化的先驱者们对封建主义文化毫不留情地展开了口诛笔伐。

  • 辨析:

    “诛”,不能写作“洙”;“伐”,不能写作“代”。

  •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表示对坏人坏事的揭发与批评。

  • 感情:

    口诛笔伐是中性词。

  • 近义:

    大张挞伐

  • 英语:

    denounce by tongue and open

  • 俄语:

    казнить пером и словом

口诛笔伐成语接龙:

1
伐冰之家 [ fá bīng zhī jiā ]

伐冰,凿取冰块。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得以用冰,因以“伐冰之家”称达官贵族。

珍羞百品,同伐冰之家。《梁书·武帝纪上》

2
家丑不可外扬 [ jiā chǒu bù kě wài yáng ]

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扬。

家丑不可外扬,倘若传互外边,被人耻笑,事已至此,且再作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

3
扬厉铺张 [ yáng lì pù zhāng ]

夸大渲染。

4
张三吕四 [ zhāng sān lǚ sì ]

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5
四不像 [ sì bù xiàng ]

麋鹿。比喻不伦不类的事物。

老舍《我的‘话’》:“地方语言运用得好,总比勉强的用四不像的,毫无精力的、普通官话强得多。”

6
像形夺名 [ xiàng xíng duó míng ]

比拟其形状,而讹易本名。

7
名下无虚 [ míng xià wú xū ]

原意是名气大的人一定有真才实学。后比喻名不虚传。

今得幸遇,真是名下无虚。(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二回)

8
虚一而静 [ xū yī ér jìng ]

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会获得正确的认识。

9
静中思动 [ jìng zhōng sī dòng ]

静:平静,静止;动:变动。指在生活平静中希望有所改变。也指事物的静止状态达到极点就会向动的方向转化。

10
动不失时 [ dòng bù shī shí ]

时:时宜,时机。行动不失时机。指不做不切合时宜的事。

相关成语:

1
口蜜腹剑 [ kǒu mì fù jiàn ]

嘴里说得动听;心里却盘算着坏主意。形容嘴甜心狠;阴险毒辣。

这厮口蜜腹剑,正所为慝怨而友者也。(明 王世桢《鸣凤记》第二十五出)

2
流口常谈 [ liú kǒu cháng tán ]

人人挂在嘴上的老话。

3
流脍人口 [ liú kuài rén kǒu ]

谓(诗文等)被人广为传颂称美。

4
两肩荷口 [ liǎng jiān hé kǒu ]

犹言两个肩膀扛张嘴,比喻只会吃饭不会干事。

5
拉家带口 [ lā jiā dài kǒu ]

带着一家大小(多指受家属的拖累)。

张贤亮《青春期》:“好像单身汉一定要比拉家带口的工人干得多。”

6
琅琅上口 [ láng láng shàng kǒu ]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但在我自己有记忆的二、三岁时,她已经把唐诗绝句教我暗诵,能诵得琅琅上口。(郭沫若《沸羹集 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

7
良药苦口 [ liáng yào kǔ kǒu ]

良:好;苦口:口味苦。有疗效的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劝诫、批评的话;虽然听起来不舒服;但很有益处。

夫良药苦口,惟冼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三国志 吴志 孙奋传》)

8
朗朗上口 [ lǎng lǎng shàng kǒu ]

谓诵读诗文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

孙犁《关于散文创作的答问》:“中国古代散文名作,读之无不朗朗上口,易于背诵。”

9
骂不绝口 [ mà bù jué kǒu ]

骂声不断。

10
目定口呆 [ mù dìng kǒu dāi ]

同“目瞪口呆”。

那伙计听说,抬头一看,只见不是同仁堂了,不禁气得目定口呆。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九回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