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镜分钗

pò jìng fēn chāi
破镜:打破的镜子,喻分散。分钗:钗是由两股簪子合成的一种首饰,别在妇女的发髻上,钗股分开就成单个的簪子,因以分钗比喻夫妻或情人之间的离别、失散,也特指分离。比喻夫妻离异。亦作“镜破钗分”。
破镜分钗

破镜分钗读音

  • 读音:

    pò jìng fēn chāi

  • 注音:

    ㄆㄛˋ ㄐ一ㄥˋ ㄈㄣ ㄔㄞ

  • 解释:

    破镜:打破的镜子,喻分散。分钗:钗是由两股簪子合成的一种首饰,别在妇女的发髻上,钗股分开就成单个的簪子,因以分钗比喻夫妻或情人之间的离别、失散,也特指分离。比喻夫妻离异。亦作“镜破钗分”。

  • 出处: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好事近》:“岂料如今,翻成做破镜分钗,剩雨残云。”

  • 例子: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4卷:“乃是此二书乱了我的心,将一火而焚之,破镜分钗,俱将收了。”

  •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夫妻、情侣等。

  • 感情:

    破镜分钗是中性词。

  • 近义:

    镜破钗分

  • 反义:

    破镜重圆

  • 英语:

    divorce one\'s spouse

破镜分钗成语接龙:

1
钗横鬓乱 [ chāi héng bìn luàn ]

鬓:耳边的头发;钗:妇女的首饰,由两股合成。耳边的头发散乱,首饰横在一边。形容妇女睡眠初醒时未梳妆的样子。

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宋 苏轼《洞仙歌》词)

2
乱七八糟 [ luàn qī bā zāo ]

形容乱糟糟的样子;毫无条理或秩序。

这间屋子很长时间没住人了,里面的东西摆放得乱七八糟。

3
糟糠不厌 [ zāo kāng bù yàn ]

糟糠:酒糟和米糠;厌:饱。连糟糠这样粗劣的粮食也吃不饱,形容生活十分贫困。

4
厌故喜新 [ yàn gù xǐ xīn ]

讨厌旧的,喜欢新的。

夫人类之中,有一普通之性质,此厌故喜新是也。刘师培《人类均力说》

5
新亭之泪 [ xīn tíng zhī lèi ]

新亭:地名,在今南京南。表示怀念故国或忧国伤时的无可奈何悲愤心情。

6
泪下如雨 [ lèi xià rú yǔ ]

泪水如同雨水一样流下来,形容十分悲伤。

见孤鹤集于塔顶,曼声天末,君不觉泪下如雨。清·黄宗羲《谢时符墓志铭》

7
雨丝风片 [ yǔ sī fēng piàn ]

形容春天的微风细雨。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52回:“镜里娥眉天样远,画廉外雨丝风片。”

8
片云遮顶 [ piàn yún zhē dǐng ]

比喻得到别人的恩泽。

9
顶名冒姓 [ dǐng míng mào xìng ]

谓冒充他人。

10
姓甚名谁 [ xìng shèn míng shuí ]

询问打听人的姓名。

欧阳山《三家巷》:“到如今还不知他姓甚名谁的那个坏蛋。”

相关成语:

1
破颜微笑 [ pò yán wēi xiào ]

形容心领神会。

2
破家县令 [ pò jiā xiàn lìng ]

指横暴的地方官。

钱钟联《黄公度先生年谱》笺注:“至于晚明,有破家县令之称,民反以官为忧,而乐于无官。”

3
破门而出 [ pò mén ér chū ]

打破门冲了出去。比喻坏人急迫地跳出来干坏事或比喻克服种种限制。

树欲静而风不止,敌人又破门而出,公开地来同人民较量了。

4
破矩为圆 [ pò jǔ wéi yuán ]

把方的改成圆的。比喻将刑法去严从简。

5
破罐破摔 [ pò guàn pò shuāi ]

比喻有了缺点、错误不改正,反而有意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王朔《一点正经没有》:“还老样子那太破罐破摔了——这就快成了千古罪人了。”

6
破壁飞去 [ pò bì fēi qù ]

传说梁代画家张僧繇在壁上画龙,点上眼睛后龙即飞云。比喻人突然有钱有势或官职地位一下子升得很快。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虽然会试屡屡落第,终有破壁飞去的一日,所以鼓励慰藉,无所不至。”

7
破桐之叶 [ pò tóng zhī yè ]

比喻已分不可复合的事物。

《金史·完颜纲传》:“譬之破桐之叶不可以复合,骑虎之势不可以中下矣。”

8
破除迷信 [ pò chú mí xìn ]

原指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现也指解放思想,扫除自卑感,树立敢想、敢说、敢干的新风格。

我们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胆改革。

9
破觚为圜 [ pò gū wéi yuán ]

觚:主;圜:圆。毁方为圆。比喻去严刑而从简政。

唐·司马贞《索隐》:“高祖反秦之政,破觚为圜,谓除其严法,约三章耳。”

10
破竹之势 [ pò zhú zhī shì ]

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我军以破竹之势进逼武昌,今闻已进展到离武昌城仅中国里百五十里之地。(郭沫若《革命春秋 北伐途次》)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