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门而出

pò mén ér chū
打破门冲了出去。比喻坏人急迫地跳出来干坏事或比喻克服种种限制。
破门而出

破门而出读音

  • 读音:

    pò mén ér chū

  • 注音:

    ㄆㄛˋ ㄇㄣˊ ㄦˊ ㄔㄨ

  • 解释:

    打破门冲了出去。比喻坏人急迫地跳出来干坏事或比喻克服种种限制。

  • 出处:

    廖沫沙《“史”和“戏”》:“而你却开始‘破门而出’了,历史家,却来写戏。”

  • 例子:

    树欲静而风不止,敌人又破门而出,公开地来同人民较量了。

  •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

  • 感情:

    破门而出是贬义词。

  • 近义:

    夺门而出

  • 反义:

    破门而入、蜂拥而入

  • 英语:

    force open a door

  • 俄语:

    поспешно выйти на сцену

破门而出成语接龙:

1
出一头地 [ chū yī tóu dì ]

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读轼(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谓当避开此人让其高出众人一头之地。后以“出一头地”喻高人一着。

钱文敏尚书虽师之而为黄子久一派,其气象雄迈,固自另出一头地。清·沈初《西清笔记·纪文献》

2
地上天官 [ dì shàng tiān guān ]

比喻社会生活繁华安乐。

3
官不威,爪牙威 [ guān bù wēi,zhǎo yá wēi ]

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官员未必威风凶悍,手下人则仗势逞威耍狂

4
威仪孔时 [ wēi yí kǒng shí ]

威仪:庄严的仪容和举止;孔:甚,很。仪容严肃,举止庄重,很合时宜。

5
时不再来 [ shí bù zài lái ]

时:时机。时机错过就不会再来了。指行事不要放过时机。

事机一失,时不再来,惟望宸断。(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七回)

6
来世不可待 [ lái shì bù kě dài ]

对于未来的事,不可期望等待。

7
待人接物 [ dài rén jiē wù ]

物:人物;人们。接待交往各种人物。指平时与人相处。

他对事能从各方面看,能有充分的谅解精神,因此他的待人接物都有很合理的态度。(邹韬奋《患难余生记 流亡》)

8
物不平则鸣 [ wù bù píng zé míng ]

平:公平;鸣:发出声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怨不得芳官,自古道‘物不平则鸣’。”

9
鸣于乔木 [ míng yú qiáo mù ]

《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后以“鸣于乔木”比喻仕进达于高位。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鸣于乔木,乃金声而玉振之。”

10
木人石心 [ mù rén shí xīn ]

形容意志坚定,任何诱惑都不动心。

张生乃木人石心也。使有情者见之,罪不容诛。(宋 秦醇《谭意歌传》)

相关成语:

1
破矩为圆 [ pò jǔ wéi yuán ]

把方的改成圆的。比喻将刑法去严从简。

2
破罐破摔 [ pò guàn pò shuāi ]

比喻有了缺点、错误不改正,反而有意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王朔《一点正经没有》:“还老样子那太破罐破摔了——这就快成了千古罪人了。”

3
贫而乐道 [ pín ér lè dào ]

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4
破壁飞去 [ pò bì fēi qù ]

传说梁代画家张僧繇在壁上画龙,点上眼睛后龙即飞云。比喻人突然有钱有势或官职地位一下子升得很快。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虽然会试屡屡落第,终有破壁飞去的一日,所以鼓励慰藉,无所不至。”

5
破桐之叶 [ pò tóng zhī yè ]

比喻已分不可复合的事物。

《金史·完颜纲传》:“譬之破桐之叶不可以复合,骑虎之势不可以中下矣。”

6
蓬门筚户 [ péng mén bì hù ]

形容穷苦人家所住的简陋的房屋。

7
枇杷门巷 [ pí pá mén xiàng ]

旧时指妓女居住的地方。

8
破除迷信 [ pò chú mí xìn ]

原指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现也指解放思想,扫除自卑感,树立敢想、敢说、敢干的新风格。

我们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胆改革。

9
破觚为圜 [ pò gū wéi yuán ]

觚:主;圜:圆。毁方为圆。比喻去严刑而从简政。

唐·司马贞《索隐》:“高祖反秦之政,破觚为圜,谓除其严法,约三章耳。”

10
破竹之势 [ pò zhú zhī shì ]

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我军以破竹之势进逼武昌,今闻已进展到离武昌城仅中国里百五十里之地。(郭沫若《革命春秋 北伐途次》)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