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死强活

qiǎng sǐ qiǎng huó
比喻非常勉强。
强死强活

强死强活读音

  • 读音:

    qiǎng sǐ qiǎng huó

  • 注音:

    ㄑ一ㄤˇ ㄙˇ ㄑ一ㄤˇ ㄏㄨㄛˊ

  • 解释:

    比喻非常勉强。

  • 出处: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38回:“西门庆还把他强死强活拉到李瓶儿房内,下了一盘棋,吃了一回酒。”

  • 例子: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3回:“却被湘云、香菱、李纨等三四个人,强死强活,灌了一钟才罢。”

  • 用法:

    联合式;作宾语、状语;指非常勉强。

  • 感情:

    强死强活是中性词。

  • 近义:

    强死赖活

强死强活成语接龙:

1
活不活,死不死 [ huó bù huó,sǐ bù sǐ ]

指陷于困境,不知怎么办。

他那活不活,死不死的状态让人担心

2
死不回头 [ sǐ bù huí tóu ]

指到死也不反悔,形容意志坚决。

张洁《沉重的翅膀》:“有死不回头的执拗;有准备应付一切变故的镇定……”

3
头一无二 [ tóu yī wú èr ]

唯一,只有一个。

4
二一添作五 [ èr yī tiān zuò wǔ ]

本是珠算除法的一句口诀,是二分之一等于零点五的意思。比喻双方平分。

我们一言为定,不管赚多赚少,二一添作五。

5
五世其昌 [ wǔ shì qí chāng ]

世:代;其:时间副词,交要。五世之后,子孙昌盛。旧时用于祝人新婚。

高阳《胡雪岩全传·萧瑟洋场》:“叫徐世昌。五世其昌的世昌。”

6
昌亭之客 [ chāng tíng zhī kè ]

下乡(属江苏省淮阴市)南昌亭长的食客。原指汉淮阴侯韩信。后以借指怀才未遇而暂寄人篱下者。

若使恩裁口腹,空留安邑之宾;惠阙始终,取恨昌亭之客。唐·王勃《为人与蜀城父老第二书》

7
客囊羞涩 [ kè náng xiū sè ]

囊:口袋;羞涩:难为情。指旅途中缺乏钱财。

8
涩于言论 [ sè yú yán lùn ]

形容说话迟钝。

9
论世知人 [ lùn shì zhī rén ]

犹言知人论世。谓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亦泛指鉴别人物,评论世事。

《中国现在记》楔子:“但是穷而在下,权不我操,虽抱着拨乱反正之心,与那论世知人之识,也不过空口说白话,谁来睬我?”

10
人一己百 [ rén yī jǐ bǎi ]

别人一次就做好或学会的,自己做一百次,学一百次。比喻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

我们在学习上要有人一己百的精神

相关成语:

1
强作解人 [ qiǎng zuò jiě rén ]

指不明真意而乱发议论的人。

林语堂《再论<红楼梦>百二十回本》:“谁要再强作解人,雪芹必变成厉鬼以掴其脑。”

2
强本节用 [ qiáng běn jié yòng ]

本:我国古代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节约费用。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史记 太史公自序》)

3
七死八活 [ qī sǐ bā huó ]

如同多次死去活来一般。形容受尽痛苦。

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七死八活。(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

4
强奸民意 [ qiáng jiān mín yì ]

反动统治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人民群众头上;硬说成是人民群众的意愿。

(1)解放前,国民党官方宣传的惯用手法是强奸民意,造谣惑众。
(2)反动统治者强奸民意,敲榨勒索。

5
强弓劲弩 [ qiáng gōng jìn nǔ ]

强:强劲的,有力的。强有力的弓,坚硬的弩。

前后多是强弓硬弩,兵马如林,都被射转。(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六回)

6
强聒不舍 [ qiǎng guō bù shě ]

聒:声音吵闹;舍:舍弃。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强聒不舍”虽然是勇壮的行为,但我所奉行的,却是“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这一句古老话。(鲁迅《二心集 关于翻译的通信》)

7
强买强卖 [ qiáng mǎi qiáng mài ]

强迫买或卖。

我们要打击强买强卖的行为

8
强取豪夺 [ qiáng qǔ háo duó ]

凭强力或权势夺取。

我们不能靠强取豪夺来取得

9
强颜欢笑 [ qiǎng yán huān xiào ]

心里不畅快,但脸上勉强装出喜笑的样子。

王朔《橡皮人》:“‘我得走了。’我摇摇晃晃站起来,强颜欢笑,‘胖白玲在等我。’”

10
强弩之末 [ qiáng nǔ zhī mò ]

弩:古代用机械发箭的弓;末:指箭射出后的最末一段射程时;失去了攻击力。用强劲的弓射出的箭;射程已到尽头。比喻原本强大;可现在已衰竭无力了。

至于军阀,那是强弩之末了。(欧阳山《三家巷》二四)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