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德

tóng xīn tóng dé
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心:愿望;思想;德:信念;意志。
同心同德

同心同德读音

  • 读音:

    tóng xīn tóng dé

  • 注音:

    ㄊㄨㄥˊ ㄒ一ㄣ ㄊㄨㄥˊ ㄉㄜˊ

  • 解释:

    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心:愿望;思想;德:信念;意志。

  • 出处:

    《尚书 泰誓》:“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 例子:

    郭沫若《归国杂吟》:“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 辨析:

    “心”,不能写作“新”。

  •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感情:

    同心同德是褒义词。

  • 近义:

    同心协力、同心戮力

  • 反义:

    同床异梦、离心离德

  • 英语:

    work with one mind

  • 俄语:

    единодушие и сплочённость

同心同德成语接龙:

1
德以抱怨 [ dé yǐ bào yuàn ]

德:恩德;怨:仇怨,怨恨。以恩德回报仇怨。

2
怨入骨髓 [ yuàn rù gǔ suǐ ]

恨到骨头里。形容怨恨到极点。

《新唐书·李绛传》:“六州人怨入骨髓。”

4
骨化形销 [ gǔ huà xíng xiāo ]

谓死亡。

只恨浮生短,忆当年邓尉(谓石瞿),骨化形销。《艺风堂友朋书札·刘炳照〈致缪荃孙〉(十二)》

5
销声匿影 [ xiāo shēng nì yǐng ]

见“销声避影”。

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其暗潮波折,屡起屡伏,更历千年,然后销声匿影以至于尽也。”

6
影不离灯 [ yǐng bù lí dēng ]

影子离不开灯光。没有灯光就看不到影子。比喻两者联系紧密。

7
灯台不自照 [ dēng tái bù zì zhào ]

照:光线射到。比喻人难明自己的短处。

8
照人肝胆 [ zhào rén gān dǎn ]

比喻以赤诚相见。

无数的血汗,凝成了照人肝胆的星辰。郭小川《中国的秋天》诗

9
胆丧魂惊 [ dǎn sàng hún jīng ]

同“胆裂魂飞”。

10
惊世绝俗 [ jīng shì jué sú ]

谓卓绝特异,使世人震动。

他在这次研讨会上发表了惊世绝俗的观点

相关成语:

1
同仇敌忾 [ tóng chóu dí kài ]

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因为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评”或“批判”者同仇敌忾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五论“文人相轻”—明术)

2
同流合污 [ tóng liú hé wū ]

思想、言行与恶劣的风气、污浊的世道相合。多指跟着坏人一起做坏事。流:流俗。

此数贼者,同流合污,败坏国政。(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二回)

3
推心置腹 [ tuī xīn zhì fù ]

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诚待人。推:拿出;置:安放。

由于他平素对朝廷不满,又感于尚炯的推心置腹,就把他平日不轻对人谈的话都谈了出来。(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

4
同床异梦 [ tóng chuáng yì mèng ]

睡在一张床上;做着不同的梦。原指夫妻感情不和。比喻同作一件事;各有各的打算。

但彼等乌合之众,同床异梦,一战即溃。(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5
同室操戈 [ tóng shì cāo gē ]

自家人动刀枪。泛指内部相争。操:拿;戈:古代的一种兵器。

为宋学者,不第攻汉儒而已也,仰且同室操戈矣。(清 江藩《宋学渊源记序》卷上)

6
提心吊胆 [ tí xīn diào dǎn ]

吊:悬着;不塌实。心和胆好像悬起来;不塌实。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但他们往往遭农会严厉拒绝,所以他们总是悬心吊胆地过日子。(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7
同归于尽 [ tóng guī yú jìn ]

一同走向死亡或共同毁灭。归:走向;尽:灭亡。

只图自己安逸,那管世事艰难,弄到后来,不是同归于尽吗?(清 姬文《市声》第十四回)

8
同心协力 [ tóng xīn xié lì ]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协:合。

只要我们大家同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9
痛心疾首 [ tòng xīn jí shǒu ]

伤心而且头痛。形容伤心痛恨到了极点。疾首:头痛。

瞿耐庵自从到任至今也有半年了。治下的百姓因他听断糊涂,一个个痛心疾首。(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

10
同病相怜 [ tóng bìng xiāng lián ]

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怜:怜惜。

同病相怜,缀河上之悲曲。(南朝梁 刘璠《广绝交论》)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