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死觅活

xún sǐ mì huó
叫喊着要去死。多形容因极其悲痛或耍无赖而疯疯颠颠的样子。
寻死觅活

寻死觅活读音

  • 读音:

    xún sǐ mì huó

  • 注音:

    ㄒㄨㄣˊ ㄙˇ ㄇ一ˋ ㄏㄨㄛˊ

  • 解释:

    叫喊着要去死。多形容因极其悲痛或耍无赖而疯疯颠颠的样子。

  • 出处:

    元 关汉卿《金钱池》:“只为杜蕊娘他把俺赤心相待,时常与这虔婆合气,寻死觅活,无非是为俺家的缘故。”

  • 例子:

    直至日晚,身边无银子还酒钱,便放无赖,寻死觅活,自割自吊。(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六)

  • 辨析:

    “觅”,不能写作“密”。

  •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多指用自杀来吓唬人。

  • 感情:

    寻死觅活是贬义词。

  • 近义:

    痛不欲生、死皮赖脸

  • 反义:

    欢天喜地

  • 英语:

    so agonizing as to threaten to die

寻死觅活成语接龙:

1
活不活,死不死 [ huó bù huó,sǐ bù sǐ ]

指陷于困境,不知怎么办。

他那活不活,死不死的状态让人担心

2
死不回头 [ sǐ bù huí tóu ]

指到死也不反悔,形容意志坚决。

张洁《沉重的翅膀》:“有死不回头的执拗;有准备应付一切变故的镇定……”

3
头一无二 [ tóu yī wú èr ]

唯一,只有一个。

4
二一添作五 [ èr yī tiān zuò wǔ ]

本是珠算除法的一句口诀,是二分之一等于零点五的意思。比喻双方平分。

我们一言为定,不管赚多赚少,二一添作五。

5
五世其昌 [ wǔ shì qí chāng ]

世:代;其:时间副词,交要。五世之后,子孙昌盛。旧时用于祝人新婚。

高阳《胡雪岩全传·萧瑟洋场》:“叫徐世昌。五世其昌的世昌。”

6
昌亭之客 [ chāng tíng zhī kè ]

下乡(属江苏省淮阴市)南昌亭长的食客。原指汉淮阴侯韩信。后以借指怀才未遇而暂寄人篱下者。

若使恩裁口腹,空留安邑之宾;惠阙始终,取恨昌亭之客。唐·王勃《为人与蜀城父老第二书》

7
客囊羞涩 [ kè náng xiū sè ]

囊:口袋;羞涩:难为情。指旅途中缺乏钱财。

8
涩于言论 [ sè yú yán lùn ]

形容说话迟钝。

9
论世知人 [ lùn shì zhī rén ]

犹言知人论世。谓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亦泛指鉴别人物,评论世事。

《中国现在记》楔子:“但是穷而在下,权不我操,虽抱着拨乱反正之心,与那论世知人之识,也不过空口说白话,谁来睬我?”

10
人一己百 [ rén yī jǐ bǎi ]

别人一次就做好或学会的,自己做一百次,学一百次。比喻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

我们在学习上要有人一己百的精神

相关成语:

1
兄死弟及 [ xiōng féi dì jí ]

原指哥哥死了,弟弟即位做君主。后也指弟弟接替哥哥的职位和事业。

2
寻消问息 [ xún xiāo wèn xī ]

寻、问:打听。打听消息。

明·冯梦龙《醒世通言》第13卷:“今日慕小妹之才,虽然炫玉求售,又怕损了自己的名誉,不肯随行逐队,寻消问息。”

3
心活面软 [ xīn huó miàn ruǎn ]

比喻自己没有一点主见,就是相信别人的话。

4
寻枝摘叶 [ xún zhī zhāi yè ]

比喻追求事物次要的、非根本的东西。

5
心如死灰 [ xīn rú sǐ huī ]

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原指心境淡漠,毫无情感。现也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

我纵然心如死灰,也难把往事轻易忘记。(巴金《家》二十)

6
寻根追底 [ xún gēn zhuī dǐ ]

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

这个学生对学习有股钻劲,什么问题都想寻根追底。

7
寻根问底 [ xún gēn wèn dǐ ]

见“寻根究底”。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凡事不能寻根问底,追究到底,好些话都不通。”

8
朽木死灰 [ xiǔ mù sǐ huī ]

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

9
寻瑕伺隙 [ xún xiá sì xì ]

寻:找;瑕: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何:观察,隙:空子,机会。找别人缺点,看是否有空子可钻。指待机寻衅。

此校学生曾起反对校长风潮,后虽平息,而常愤愤,每寻瑕伺隙,与办事人为难。(鲁迅《两地书》四九)

10
寻行数墨 [ xún háng shǔ mò ]

寻行:一行行地读;数墨:一字字地读。指只会诵读文句,而不能理解义理。也指专在文字上下功夫。

读书初时,尽且寻行数墨,久之,自有见处。(清 陈澧《东塾读书记 朱子书》)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