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铁杀人

cùn tiě shā rén
一寸长的短兵器即可以杀人。比喻事物主要是在于精而不是在于多。
寸铁杀人

寸铁杀人读音

  • 读音:

    cùn tiě shā rén

  • 注音:

    ㄘㄨㄣˋ ㄊ一ㄝˇ ㄕㄚ ㄖㄣˊ

  • 解释:

    一寸长的短兵器即可以杀人。比喻事物主要是在于精而不是在于多。

  • 出处: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七卷:“譬如人载一车兵器,弄了一件,又取出一件来弄,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则只有寸铁,便可杀人。”

  • 例子:

    明·沈德符《野获编·释道·禅林诸名宿》:“崇尚宗门,主于单刀入阵,寸铁杀人。”

  •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比喻贵精不贵多。

  • 谜语:

    箭头

  • 感情:

    寸铁杀人是中性词。

  • 近义:

    一语中的

寸铁杀人成语接龙:

1
人一己百 [ rén yī jǐ bǎi ]

别人一次就做好或学会的,自己做一百次,学一百次。比喻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

我们在学习上要有人一己百的精神

2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 bǎ wàn mǎi zhái,qiān wàn mǎi lín ]

比喻好邻居千金难买。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人生孰若安居之乐?(宋 辛弃疾《新居上梁文》)

3
邻女窥墙 [ lín nǚ kuī qiáng ]

战国时宋玉邻家有美女倾心于他,三年间常爬上墙头偷窥,但宋玉从未动心。后形容女子对男子的倾慕。

4
墙上泥皮 [ qiáng shàng ní pí ]

比喻无用或低贱的附属物,也比喻妾。

元·无名氏《神奴儿》第一折:“媳妇儿是墙上泥皮。”

5
皮不存而毛焉附 [ pí bù cún ér máo yān fù ]

存:存留;焉:哪里;附:附着。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6
附上罔下 [ fù shàng wǎng xià ]

附:附和;上:君王,罔:欺骗;下:臣下。亲附君王,欺骗臣下。

7
下不为例 [ xià bù wéi lì ]

例:先例。下一次不能以这次为例子照样做。指只通融或宽恕这一次;以后不允许再做。

既然如此,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如何?(清 张春帆《宦海》第十八回)

8
例直禁简 [ lì zhí jìn jiǎn ]

法律或禁令简单明了,人民就容易理解和遵守。

9
简丝数米 [ jiǎn sī shǔ mǐ ]

简择丝缕,查点米粒。比喻工作琐细。

10
米已成炊 [ mǐ yǐ chéng chuī ]

比喻事已做出,无可挽回。

事前没计划好,现在米已成炊,要亡羊补牢也来不及了。

相关成语:

1
寸铁在手 [ cùn tiě zài shǒu ]

寸铁:很短的兵器。手里拿着一件短小的兵器。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2回:“我铁中玉若有寸铁在手,便是千军万马也可出入。”

2
寸土必争 [ cùn tǔ bì zhēng ]

寸土:极小的一片土地。一点土地也不让敌方侵占;要进行争夺。形容斗争激烈尖锐和针锋相对。也作“尺寸必争”、“寸土不让”。

我们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绝不让国民党轻轻易易地占我们的地方,杀我们的人。(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3
寸土尺地 [ cùn tǔ chǐ dì ]

寸、尺:比喻很少。形容极少的土地。

我们是不能把寸土尺地轻易地送给敌人的。(郭沫若《羽书集 抗战与觉悟》)

4
寸土不让 [ cùn tǔ bù ràng ]

一寸土地也不让人。

寸土必守,寸土不让,坚决守住阵地。(张震《英明的预见,正确的战役方针——回忆淮海战役》)

5
寸阴尺璧 [ cùn yīn chǐ bì ]

阴:日影,光阴;寸阴:指极断的时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价值比径尺的璧玉还要珍贵。极言时间可贵。

古人都明白“寸阴尺璧”的道理

6
寸阴若岁 [ cùn yīn ruò suì ]

岁:年。一刹那象过一年。形容非常殷切地期待和盼望。

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不奉教诲,四月有余,仰止之怀,寸阴若岁。”

7
寸阴是惜 [ cùn yīn shì xī ]

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也应当爱惜。表示时间极其宝贵。

宋·陈亮《上光宗皇帝鉴成箴》:“当效禹王,寸阴是惜。”

8
寸指测渊 [ cùn zhǐ cè yuān ]

以一寸之指而测深渊。比喻浅学不能探明深理。

他经常说出“寸指测渊”的话来

9
才秀人微 [ cái xiù rén wēi ]

秀:优异。微:卑微,低微。指才能优异而地位卑微。

10
醇酒妇人 [ chún jiǔ fù rén ]

醇酒:味厚的酒。比喻颓废腐化的生活。

蔡锷软禁京都,正具醇酒妇人计策,破掉那袁政府的疑心。(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十一回)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