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留余地

bù liú yú dì
说话、办事走极端;没有可以回旋的余地。
不留余地

不留余地读音

  • 读音:

    bù liú yú dì

  • 注音:

    ㄅㄨˋ ㄌ一ㄡˊ ㄩˊ ㄉ一ˋ

  • 解释:

    说话、办事走极端;没有可以回旋的余地。

  •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11卷:“此狐眼光如镜,然词锋太利,未免不留余地矣。”

  • 例子:

    (1)这个人做事太绝,一点也不留余地。
    (2)这项规定非常严格,一点儿也不留余地。

  • 辨析:

    “余”,不能写作“佘”。

  •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用于做事不考虑回旋的空间。

  • 谜语:

    全面开荒;四海无闲田

  • 感情:

    不留余地是贬义词。

  • 近义:

    斩草除根

  • 反义:

    留有余地

  • 英语:

    leave no ground

不留余地成语接龙:

1
地上天官 [ dì shàng tiān guān ]

比喻社会生活繁华安乐。

2
官不威,爪牙威 [ guān bù wēi,zhǎo yá wēi ]

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官员未必威风凶悍,手下人则仗势逞威耍狂

3
威仪孔时 [ wēi yí kǒng shí ]

威仪:庄严的仪容和举止;孔:甚,很。仪容严肃,举止庄重,很合时宜。

4
时不再来 [ shí bù zài lái ]

时:时机。时机错过就不会再来了。指行事不要放过时机。

事机一失,时不再来,惟望宸断。(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七回)

5
来世不可待 [ lái shì bù kě dài ]

对于未来的事,不可期望等待。

6
待人接物 [ dài rén jiē wù ]

物:人物;人们。接待交往各种人物。指平时与人相处。

他对事能从各方面看,能有充分的谅解精神,因此他的待人接物都有很合理的态度。(邹韬奋《患难余生记 流亡》)

7
物不平则鸣 [ wù bù píng zé míng ]

平:公平;鸣:发出声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怨不得芳官,自古道‘物不平则鸣’。”

8
鸣于乔木 [ míng yú qiáo mù ]

《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后以“鸣于乔木”比喻仕进达于高位。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鸣于乔木,乃金声而玉振之。”

9
木人石心 [ mù rén shí xīn ]

形容意志坚定,任何诱惑都不动心。

张生乃木人石心也。使有情者见之,罪不容诛。(宋 秦醇《谭意歌传》)

10
心上心下 [ xīn shàng xīn xià ]

形容心神不安。

相关成语:

1
不名一钱 [ bù míng yī qián ]

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他自己是不名一钱的,如何去得,惟有向亲朋借贷。(清 黄小配《大马扁》第一回)

2
不蔓不枝 [ bù màn bù zhī ]

蔓:蔓延;枝:生枝节。原指莲茎不蔓延也不分枝。

做下去,年深日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鲁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

3
不宁唯是 [ bù níng wéi shì ]

宁:请助词,无义;唯:只是;是:这样。不只是这样。即不仅如此。

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质图(并文土性等图),非文明国,不宁唯是;必殆将化为僵石,供后人摩挲叹息。(鲁迅《集外集拾遗 中国地质略论》)

4
不偏不党 [ bù piān bù dǎng ]

不偏向任何一方。

晋·葛洪《抱朴子·道意》:“夫惭德之主,忍诟之臣,犹能赏善不须贷财,罚恶不任私情,必将修绳履墨,不偏不党。”

5
不期而然 [ bù qī ér rán ]

期:料想;然:如此。没有想到会这样而竟然这样。表示出乎意料之外。

名山大川之间,赤县神州之外,无远勿届,不期而然。(清 吴研人《糊涂世界 序》)

6
不期修古 [ bù qī xiū gǔ ]

期:希望;修:遵循。不要照搬老办法。指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变革。

7
不欺暗室 [ bù qī àn shì ]

欺:欺骗自己;暗室:人家看不见的地方。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知县生平不欺暗室,既读孔、孟之书,怎敢行盗跖之事?(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

8
博而不精 [ bó ér bù jīng ]

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他是博而不精的读书人

9
补天柱地 [ bǔ tiān zhù dì ]

修补天,支撑地。比喻伟大的功勋。

10
不安其室 [ bù ān qí shì ]

指已婚妇女又乱搞男女关系。

所谓“不安其室”者,不过因衣服饮食不称心,在家吵闹,七子所以自认不是。(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