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而无信

yán ér wú xìn
信:信用。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原作“言而不信”。
言而无信

言而无信读音

  • 读音:

    yán ér wú xìn

  • 注音:

    一ㄢˊ ㄦˊ ㄨˊ ㄒ一ㄣˋ

  • 解释:

    信:信用。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原作“言而不信”。

  • 出处:

    《穀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 例子:

    老孙若不与你,恐人说我言而无信。(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一回)

  • 辨析:

    “而”,不能写作“尔”。

  •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谜语:

    口传家书;凭君传语报平安

  • 感情:

    言而无信是贬义词。

  • 近义:

    背信弃义、自食其言、言而不信

  • 反义:

    一言为定、一诺千金、言而有信

  • 英语:

    never to keep one\'s promise

  • 法语:

    manquer à sa parole(ne pas tenir sa promesse)

言而无信成语接龙:

1
信不由衷 [ xìn bù yóu zhōng ]

信:诚实;衷:内心。诚实不是出于内心。比喻假意敷衍。

3
由中之言 [ yóu zhōng zhī yán ]

出自内心的话。指说话诚恳。

4
言三语四 [ yán sān yǔ sì ]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1回:“便惹得那些轻薄男人,言三语四的,岂不从此多事?”

5
四不像 [ sì bù xiàng ]

麋鹿。比喻不伦不类的事物。

老舍《我的‘话’》:“地方语言运用得好,总比勉强的用四不像的,毫无精力的、普通官话强得多。”

6
像形夺名 [ xiàng xíng duó míng ]

比拟其形状,而讹易本名。

7
名下无虚 [ míng xià wú xū ]

原意是名气大的人一定有真才实学。后比喻名不虚传。

今得幸遇,真是名下无虚。(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二回)

8
虚一而静 [ xū yī ér jìng ]

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会获得正确的认识。

9
静中思动 [ jìng zhōng sī dòng ]

静:平静,静止;动:变动。指在生活平静中希望有所改变。也指事物的静止状态达到极点就会向动的方向转化。

10
动不失时 [ dòng bù shī shí ]

时:时宜,时机。行动不失时机。指不做不切合时宜的事。

相关成语:

1
一言一行 [ yī yán yī xíng ]

每句话,每个行动。

钱钟书《猫》:“从此他一言一行都求跟自己眼睛的风度调和一贯。”

2
一览无余 [ yī lǎn wú yú ]

览:看。余:剩余。看一眼就全部看在眼里。

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朱自清《南京》)

3
一蹴而就 [ yī cù ér jiù ]

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可以成功。形容轻易地取得成功。也作“一蹴而成”。

从前所受,皆为大略,一蹴而就于繁赜,毋乃不可!(清 吴趼人《痛史 原叙》)

4
有增无减 [ yǒu zēng wú jiǎn ]

只有增多,没有减少。形容不断地增加。

徐志摩《志摩日记》:“想搂抱你的思想,正比你几个月前想要我的有增无减。”

5
有恃无恐 [ yǒu shì wú kǒng ]

恃:依仗;依靠;恐:害怕。因为有所依仗而无所畏惧;毫无顾忌。

我们实在还有一个更正大的理由使自己有恃而无恐。(闻一多《演讲录 民盟的性质与作风》)

6
一言为定 [ yī yán wéi dìng ]

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

你我一言为定。只是我信不过二弟,你是萍踪浪迹,倘然去了不来,岂不误了人家一辈子的大事?(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六回)

7
于事无补 [ yú shì wú bǔ ]

对事情毫无补益。

大错已经铸成,你再责备他也于事无补。

8
言不由衷 [ yán bù yóu zhōng ]

由:从;衷:内心。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即说的话不是出于真心实意;指心口不一。

清 龚自珍《对策》:“进身之始,言不由衷。”

9
一往无前 [ yì wǎng wú qián ]

形容勇猛地、无畏地一直向前进(一往:一直向前进;无前:前面没有东西能阻挡)。

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10
言听计从 [ yán tīng jì cóng ]

听:听从;从:依从。说的话都相信;出的主意、计谋都采纳。形容对某个人十分信任。也作“言听计用”。

邓对于他也就和刘玄德之于诸葛孔明,几几乎是言听计从的。(郭沫若《革命春秋 北伐途次》二十六)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