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炭不同炉

bīng tàn bù tóng lú
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同处。
冰炭不同炉

冰炭不同炉读音

  • 读音:

    bīng tàn bù tóng lú

  • 注音:

    ㄅ一ㄥ ㄊㄢˋ ㄅㄨˋ ㄊㄨㄥˊ ㄌㄨˊ

  • 解释:

    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同处。

  • 出处:

    元 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休把我衣服扯住,情知咱冰炭不同炉。”

  • 例子:

    你深思虑,因何难共处?岂不闻冰炭不同炉。明·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

  • 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两种对立的事物。

  • 感情:

    冰炭不同炉是中性词。

  • 近义:

    势不两立、冰炭不同器

  • 反义:

    和平共处

  • 英语:

    as incompatible as ice and hot coals

冰炭不同炉成语接龙:

1
炉火纯青 [ lú huǒ chún qīng ]

纯:纯粹;青:蓝色的;纯青:炉火的温度达到最高点。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焰从红色转成纯青色的时候;就算成功了。比喻功夫造诣已达到了精湛、纯熟、完美的地步。

他的棋艺精深,可以说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2
青丝白马 [ qīng sī bái mǎ ]

南朝梁普通年间,“有童谣曰:‘青丝白马寿阳来。’”其后侯景作乱,乘白马以青丝为缰,兵皆青衣,从寿春进军建康。见《梁书·侯景传》、《隋书·五行志上》。后因以“青丝白马”指作乱的人。

3
马上功成 [ mǎ shàng gōng chéng ]

指凭武功建国。

历史上马上功成的朝代有好几个

4
成一家言 [ chěng yī jiān yán ]

指学问自成体系可派别。

《元史·苏天爵传》:“其为文,长于序事,平易温厚,成一家言,而诗尤得古法。”

5
言三语四 [ yán sān yǔ sì ]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1回:“便惹得那些轻薄男人,言三语四的,岂不从此多事?”

6
四不像 [ sì bù xiàng ]

麋鹿。比喻不伦不类的事物。

老舍《我的‘话’》:“地方语言运用得好,总比勉强的用四不像的,毫无精力的、普通官话强得多。”

7
像形夺名 [ xiàng xíng duó míng ]

比拟其形状,而讹易本名。

8
名下无虚 [ míng xià wú xū ]

原意是名气大的人一定有真才实学。后比喻名不虚传。

今得幸遇,真是名下无虚。(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二回)

9
虚一而静 [ xū yī ér jìng ]

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会获得正确的认识。

10
静中思动 [ jìng zhōng sī dòng ]

静:平静,静止;动:变动。指在生活平静中希望有所改变。也指事物的静止状态达到极点就会向动的方向转化。

相关成语:

1
不幸而言中 [ bù xìng ér yán zhòng ]

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却被说准真的发生了。

2
不知者不罪 [ bù zhī zhě bù zuì ]

罪:责备,怪罪。因事先不知道而有所冒犯,就不加怪罪。

起凤道:“牛兄何不早通姓名,使小弟多多得罪。勿怪,勿怪。牛信道:“不知者不罪。(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三回)

3
吃硬不吃软 [ chī yìng bù chī ruǎn ]

好言好语不听从,态度一强硬,反使屈从了。形容人的外强中干,欺软怕硬。

老舍《骆驼祥子》:“我知道你这小子吃硬不吃软,跟你说好的算白饶!”

4
此风不可长 [ cǐ fēng bù kě zhǎng ]

这种风气不能让它滋长发展。

5
两雄不并立 [ liǎng xióng bù bìng lì ]

指两雄不能并容,必定相争斗兼并。

6
鹿死不择荫 [ lù sǐ bù zé yīn ]

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亦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不则,职之重命,必且重于官,鹿死不择荫,微臣有褫,无以加焉,在台台必有大不忍者。明·袁宏道《乞改稿三》

7
瞒上不瞒下 [ mán shàng bù mán xià ]

瞒:也作“漫”,欺骗,蒙蔽。瞒着上面,不瞒下面。指通同作弊,不使上级知道。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14章:“那还不是瞒上不瞒下,照例吃点缺!”

8
水火不兼容 [ shuǐ huǒ bù xiāng róng ]

容:容纳。比喻二者对立,绝不兼容。

他们闹得水火不兼容

9
熏莸不同器 [ xún yóu bù tóng qì ]

熏莸:香草和臭草。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

明 何景明《咏怀》:“熏莸不同器,清淆本殊源。”

10
法不传六耳 [ fǎ bù chuán liù ěr ]

指极端秘密,不能让第三者知道。

佛门有句话,法不传六耳。大师父总该知道。《花城》1981年第4期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