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盔卸甲

diū kuī xiè jiǎ
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景象。
丢盔卸甲

丢盔卸甲读音

  • 读音:

    diū kuī xiè jiǎ

  • 注音:

    ㄉ一ㄡ ㄎㄨㄟ ㄒ一ㄝˋ ㄐ一ㄚˇ

  • 解释:

    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景象。

  • 出处:

    元 孔学诗《东窗事犯》第一折:“唬得禁军八百万丢盔卸甲。”

  • 例子:

    张洁《沉重的翅膀》:“准得丢盔卸甲地落荒而去。”

  •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 谜语:

    武生卸装

  • 感情:

    丢盔卸甲是贬义词。

  • 近义:

    落荒而逃、一败涂地、狼奔豕突

  • 反义:

    旗开得胜、克敌制胜

  • 英语:

    throw away everything when fleeing

丢盔卸甲成语接龙:

1
甲乙丙丁 [ jiá yǐ bǐng dīng ]

古代天干排序的前一到四位。指事物的顺序或事物大概轮廓。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

2
丁一卯二 [ dīng yī mǎo èr ]

丁:通“钉”,这里指榫头;卯:器物上接榫头的孔眼。丁卯合位,一丝不差。形容确实、牢靠。

张平《抉择》:“基本上可以说是丁一卯二、十拿九稳。”

3
二一添作五 [ èr yī tiān zuò wǔ ]

本是珠算除法的一句口诀,是二分之一等于零点五的意思。比喻双方平分。

我们一言为定,不管赚多赚少,二一添作五。

4
五世其昌 [ wǔ shì qí chāng ]

世:代;其:时间副词,交要。五世之后,子孙昌盛。旧时用于祝人新婚。

高阳《胡雪岩全传·萧瑟洋场》:“叫徐世昌。五世其昌的世昌。”

5
昌亭之客 [ chāng tíng zhī kè ]

下乡(属江苏省淮阴市)南昌亭长的食客。原指汉淮阴侯韩信。后以借指怀才未遇而暂寄人篱下者。

若使恩裁口腹,空留安邑之宾;惠阙始终,取恨昌亭之客。唐·王勃《为人与蜀城父老第二书》

6
客囊羞涩 [ kè náng xiū sè ]

囊:口袋;羞涩:难为情。指旅途中缺乏钱财。

7
涩于言论 [ sè yú yán lùn ]

形容说话迟钝。

8
论世知人 [ lùn shì zhī rén ]

犹言知人论世。谓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亦泛指鉴别人物,评论世事。

《中国现在记》楔子:“但是穷而在下,权不我操,虽抱着拨乱反正之心,与那论世知人之识,也不过空口说白话,谁来睬我?”

9
人一己百 [ rén yī jǐ bǎi ]

别人一次就做好或学会的,自己做一百次,学一百次。比喻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

我们在学习上要有人一己百的精神

10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 bǎ wàn mǎi zhái,qiān wàn mǎi lín ]

比喻好邻居千金难买。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人生孰若安居之乐?(宋 辛弃疾《新居上梁文》)

相关成语:

1
凤毛龙甲 [ fèng máo lóng jiǎ ]

凤的羽毛,龙的鳞甲。比喻珍贵之物。

2
风兵草甲 [ fēng bīng cǎo jiǎ ]

犹言草木皆兵。

3
腹中兵甲 [ fù zhōng bīng jiǎ ]

兵甲:即甲兵,穿着盔甲的士兵。腹中装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谋略。

4
腹有鳞甲 [ fù yǒu lín jiǎ ]

鳞甲:比喻人多巧诈的心。比喻居心险恶,不可接近。

5
躬擐甲胄 [ gōng huàn jiǎ zhòu ]

谓亲自穿上铠甲和头盔。言长官坐镇军中亲自指挥。

既而王躬擐甲胄,吐诚师旅,誓在尽尽敌,以报前雠。唐·张说《论神兵军大总管功状》

6
裹粮坐甲 [ guǒ liáng zuò jiǎ ]

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

清·陆黻恩《读秋水斋诗·拟工部诸将》:“裹粮坐甲成何事,谁为临淮恕逗留。”

7
龟龙片甲 [ guī lóng piàn jiǎ ]

比喻无论巨细都搜罗进来的好东西。

8
擐甲挥戈 [ huàn jiǎ huī gē ]

擐:穿上。甲:铠甲。戈:武器。身穿铠甲,手持武器。形容全副武装,英勇顽强。亦作“擐甲操戈”、“擐甲持戈”。

9
擐甲执兵 [ huàn jiǎ zhí bīng ]

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

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十回:“自己轻裘缓带,令他擐甲执兵,翼马前进。”

10
花甲之年 [ huā jiǎ zhī nián ]

花甲:用天干和地支互相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也叫做一个甲子;花甲;指干支名号错综参差。指六十岁。

再过两个月王教授就入花甲之年了,几个学生正在商量怎样为他祝寿。王教授却抓紧工作,争取在六十寿辰前把稿完成,作为永久的纪念。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