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踵比肩

jiē zhǒng bǐ jiān
踵:脚后跟。脚跟相接,肩膀相碰。形容人很多,相继不断。
接踵比肩

接踵比肩读音

  • 读音:

    jiē zhǒng bǐ jiān

  • 注音:

    ㄐ一ㄝ ㄓㄨㄥˇ ㄅ一ˇ ㄐ一ㄢ

  • 解释:

    踵:脚后跟。脚跟相接,肩膀相碰。形容人很多,相继不断。

  • 出处:

    唐·韦嗣立《论职官多滥疏》:“而今务进不避侥幸者,接踵比肩,布于文武之列。”

  • 例子: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00回:“最恨小人女子,每接踵比肩而起,搅乱天家父子意。”

  • 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很多。

  • 感情:

    接踵比肩是中性词。

  • 近义:

    比肩接踵

  • 英语:

    heels to heels and shoulders to shoulders

接踵比肩成语接龙:

1
肩从齿序 [ jiān cóng chǐ xù ]

并肩相从,依年齿以序长幼。谓僚友交游。

3
齿亡舌存 [ chǐ wáng shé cún ]

亡:脱落,不存在。牙齿都掉了,舌头还存在。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柔软的常能保全。

你不了解齿亡舌存的道理吗?

4
存亡危急之秋 [ cún wáng wēi jí zhī qiū ]

指生存、灭亡、危险、紧急的关键时刻。

5
秋去冬来 [ qiū qù dōng lái ]

秋天过去,冬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金玉舟《赵匡胤》第40章:“不觉已到秋去冬来,已近岁尾。”

6
来世不可待 [ lái shì bù kě dài ]

对于未来的事,不可期望等待。

7
待人接物 [ dài rén jiē wù ]

物:人物;人们。接待交往各种人物。指平时与人相处。

他对事能从各方面看,能有充分的谅解精神,因此他的待人接物都有很合理的态度。(邹韬奋《患难余生记 流亡》)

8
物不平则鸣 [ wù bù píng zé míng ]

平:公平;鸣:发出声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怨不得芳官,自古道‘物不平则鸣’。”

9
鸣于乔木 [ míng yú qiáo mù ]

《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后以“鸣于乔木”比喻仕进达于高位。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鸣于乔木,乃金声而玉振之。”

10
木人石心 [ mù rén shí xīn ]

形容意志坚定,任何诱惑都不动心。

张生乃木人石心也。使有情者见之,罪不容诛。(宋 秦醇《谭意歌传》)

相关成语:

1
疾如旋踵 [ jí rú xuán zhǒng ]

旋踵:转动脚跟。快得就像转动一下脚跟。形容变化很快。

2
肩背难望 [ jiān bèi nán wàng ]

指难以相比,难以企及。

3
肩摩踵接 [ jiān mó zhǒng jiē ]

肩碰肩,脚连脚。形容人多而拥挤。

平常是异常清静的街面,到这时候两边的街檐便成为肩摩踵接的市场了。(郭沫若《少年时代 我的童年》)

4
交头接耳 [ jiāo tóu jiē ěr ]

交头:头挨着头;接耳:嘴挨着耳朵。头挨着头;嘴对着耳朵。指凑在一起低声说话。

看见门上那些人在那里交头接耳,好象要使贾政知道的似的,又不好明回,只管咕咕唧唧的说话。(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三回)

5
接连不断 [ jiē lián bù duàn ]

连续不间断。

只见人烟辏集,作买作卖,接连不断。(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一回)

6
今非昔比 [ jīn fēi xī bǐ ]

昔:过去;从前。现在不是过去所能比得上的。形容变化非常大。

“胜败军家常事”,何得为愧。今非昔比,不可欺敌。(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八回)

7
将心比心 [ jiāng xīn bǐ xīn ]

将:把。用自己的心地比照别人的心地。比喻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我也有子女,将心比心,我理解家长们希望孩子升入重点中学或重点大学的愿望和心情。

8
接二连三 [ jiē èr lián sān ]

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断。

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

9
接踵而来 [ jiē zhǒng ér lái ]

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到来;脚步紧相连。

整个的“新饭碗”一时虽未找到,零碎的小事却接踵而来。(邹韬奋《经历 新饭碗问题》)

10
接踵而至 [ jiē zhǒng ér zhì ]

踵:脚后跟;接踵:足跟相接。后头的人脚尖挨上前头人的脚跟;一个跟着一个来到。形容人特别多;络绎不绝。或事情连续不断地发生。也作“继踵而至”、“接踵而来”。

台湾之割,青岛之割,威海之割,接踵而至。(章炳麟《箴新党论》)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