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不求人

wàn shì bù qiú rén
指做事只靠自己的努力,不依赖别人。
万事不求人

万事不求人读音

  • 读音:

    wàn shì bù qiú rén

  • 注音:

    ㄨㄢˋ ㄕˋ ㄅㄨˋ ㄑ一ㄡˊ ㄖㄣˊ

  • 解释:

    指做事只靠自己的努力,不依赖别人。

  • 出处:

    老舍《英国人》:“多数的英国人愿当鲁滨孙,万事不求人。”

  • 例子:

    他就是万事不求人的性格

  •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自力更生。

  • 感情:

    万事不求人是褒义词。

  • 近义:

    自力更生

  • 反义:

    寄人篱下

  • 英语:

    only depend on oneself

万事不求人成语接龙:

1
人一己百 [ rén yī jǐ bǎi ]

别人一次就做好或学会的,自己做一百次,学一百次。比喻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

我们在学习上要有人一己百的精神

2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 bǎ wàn mǎi zhái,qiān wàn mǎi lín ]

比喻好邻居千金难买。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人生孰若安居之乐?(宋 辛弃疾《新居上梁文》)

3
邻女窥墙 [ lín nǚ kuī qiáng ]

战国时宋玉邻家有美女倾心于他,三年间常爬上墙头偷窥,但宋玉从未动心。后形容女子对男子的倾慕。

4
墙上泥皮 [ qiáng shàng ní pí ]

比喻无用或低贱的附属物,也比喻妾。

元·无名氏《神奴儿》第一折:“媳妇儿是墙上泥皮。”

5
皮不存而毛焉附 [ pí bù cún ér máo yān fù ]

存:存留;焉:哪里;附:附着。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6
附上罔下 [ fù shàng wǎng xià ]

附:附和;上:君王,罔:欺骗;下:臣下。亲附君王,欺骗臣下。

7
下不为例 [ xià bù wéi lì ]

例:先例。下一次不能以这次为例子照样做。指只通融或宽恕这一次;以后不允许再做。

既然如此,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如何?(清 张春帆《宦海》第十八回)

8
例直禁简 [ lì zhí jìn jiǎn ]

法律或禁令简单明了,人民就容易理解和遵守。

9
简丝数米 [ jiǎn sī shǔ mǐ ]

简择丝缕,查点米粒。比喻工作琐细。

10
米已成炊 [ mǐ yǐ chéng chuī ]

比喻事已做出,无可挽回。

事前没计划好,现在米已成炊,要亡羊补牢也来不及了。

相关成语:

1
富贵逼人来 [ fù guì bī rén lái ]

①指不求富贵而富贵自来。②指富贵能使他人前来靠拢。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真正是‘富贵逼人来’,雪岩,我真想不到你会有这么多际遇!”

2
天下无难事 [ tiān xià wú nán shì ]

只要有决心去做,世上再困难的事也能办成。

郭沫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贡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智慧和生命,从事建设。‘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3
单丝不成线 [ dān sī bù chéng xiàn ]

一根丝绞不成线。比喻个人力量单薄,难把事情办成。

你放心闹吧,先还“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如今有了个对子了。(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4
物不平则鸣 [ wù bù píng zé míng ]

平:公平;鸣:发出声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怨不得芳官,自古道‘物不平则鸣’。”

5
河水不洗船 [ hé shuǐ bù xǐ chuán ]

比喻不相干或相安无事。

我是一片本心,特地来报信,我也只愿得无事,落得“河水不洗船”。(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

6
来世不可待 [ lái shì bù kě dài ]

对于未来的事,不可期望等待。

7
攫金不见人 [ jué jīn bù jiàn rén ]

比喻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而不顾一切。

8
不能赞一词 [ bù néng zàn yī cí ]

赞一词:说一句话。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然文字之学,早已一切还给章先生,略无私蓄,所以甚服此书之浩瀚而竟不能赞一词。鲁迅《书信集·致台静文》

9
不以辞害志 [ bù yǐ cí hài zhì ]

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10
冰炭不同器 [ bīng tàn bù tóng qì ]

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个器具里。比喻性质不同的事物彼此排斥,不能相容。

岂不闻冰炭不同器,也似咱愚不并居。(《元曲选 渔樵记》一折)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