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操左券

wén cāo zuǒ quàn
左券:古代契约分左右两联,双方挌执一联,左券就是左联,常用作索偿的凭证。比喻有充分的把握。
稳操左券

稳操左券读音

  • 读音:

    wén cāo zuǒ quàn

  • 注音:

    ㄨㄣˊ ㄘㄠ ㄗㄨㄛˇ ㄑㄨㄢˋ

  • 解释:

    左券:古代契约分左右两联,双方挌执一联,左券就是左联,常用作索偿的凭证。比喻有充分的把握。

  • 出处: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公常执左券以责于秦韩。”

  • 例子:

    冯德英《山菊花》下部第17章:“孔庆儒老谋深算地说,作出稳操左券的手势。”

  •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有十分的把握。

  • 感情:

    稳操左券是中性词。

  • 近义:

    稳操胜算

  • 英语:

    have the ball at one\'s feet(have the cards in one\'s hands)

稳操左券成语接龙:

2
左书右息 [ zuǒ shū yòu xī ]

喻倒行逆施。

3
息事宁人 [ xī shì níng rén ]

息:平息;宁:安定。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

我承认我是抱着“息事宁人”的苦衷来接受它的。(闻一多《四杰》)

4
人一己百 [ rén yī jǐ bǎi ]

别人一次就做好或学会的,自己做一百次,学一百次。比喻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

我们在学习上要有人一己百的精神

5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 bǎ wàn mǎi zhái,qiān wàn mǎi lín ]

比喻好邻居千金难买。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人生孰若安居之乐?(宋 辛弃疾《新居上梁文》)

6
邻女窥墙 [ lín nǚ kuī qiáng ]

战国时宋玉邻家有美女倾心于他,三年间常爬上墙头偷窥,但宋玉从未动心。后形容女子对男子的倾慕。

7
墙上泥皮 [ qiáng shàng ní pí ]

比喻无用或低贱的附属物,也比喻妾。

元·无名氏《神奴儿》第一折:“媳妇儿是墙上泥皮。”

8
皮不存而毛焉附 [ pí bù cún ér máo yān fù ]

存:存留;焉:哪里;附:附着。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9
附上罔下 [ fù shàng wǎng xià ]

附:附和;上:君王,罔:欺骗;下:臣下。亲附君王,欺骗臣下。

10
下不为例 [ xià bù wéi lì ]

例:先例。下一次不能以这次为例子照样做。指只通融或宽恕这一次;以后不允许再做。

既然如此,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如何?(清 张春帆《宦海》第十八回)

相关成语:

1
稳吃三注 [ wěn chī sān zhù ]

四人赌博,一个人赢三个人的赌注。比喻凭空的大量收获。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这我们怎么倒‘稳吃三注’呢?”

2
稳操胜算 [ wěn cāo shèng suàn ]

稳:有把握;操:掌握;胜算:能够制胜的计谋。指有把握取得胜利。

已逸待劳,以众御寡,可以稳操胜算。(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六章)

3
稳扎稳打 [ wěn zhā wěn dǎ ]

稳稳当当;有把握地作战。也比喻有把握、有步骤地工作。

我们的方针是稳扎稳打,不求速效。(毛泽东《关于情况的通报》)

4
稳操胜券 [ wěn cāo shèng quàn ]

稳:稳当地;操:拿着;掌握。稳稳地拿着胜利的凭证。比喻有胜利的把握。

为了使这一仗稳操胜券,王明费尽心机地在想一个万全的方案。

5
稳如泰山 [ wěn rú tài shān ]

稳:稳固。稳固得像泰山一样。形容极其稳固;不可动摇。

武后恃有高关,又仗武氏弟兄骁勇,自谓稳如泰山,十分得意。(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

6
虚左以待 [ xū zuǒ yǐ dài ]

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为尊;待:等待。空着尊位恭候别人。

诸贵客见公子亲往迎客,虚左以待,正不知甚处有名的处士,何方大国的使臣,俱办下一片敬心侍候。(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四回)

7
枕稳衾温 [ zhěn wěn qīn wēn ]

形容生活舒适安逸。

8
左右图史 [ zuǒ yòu tú shǐ ]

周围都是图书,谓嗜书好学。同“左图右史”。

9
左右采获 [ zuǒ yòu cǎi huò ]

左手右手都有收获。比喻研究学问,多采材料。

东汉·班固《汉书·夏侯胜传》:“胜从父子建,字子卿,自师事胜及欧阳高,左右采获。”

10
左提右挈 [ zuǒ tí yòu qiè ]

挈:带领。比喻共相扶持。也形容父母对子女的照顾。

果能举左提右挈之实,宁复有南强北胜之虞?(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七回)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