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告投杼

sān gào tóu zhù
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三告投杼

三告投杼读音

  • 读音:

    sān gào tóu zhù

  • 注音:

    ㄙㄢ ㄍㄠˋ ㄊㄡˊ ㄓㄨˋ

  • 解释:

    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 出处: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 例子:

    鲁迅《书信集·致李康中》:“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感情:

    三告投杼是中性词。

三告投杼成语接龙:

1
杼柚之空 [ zhù yòu zhī kōng ]

形容生产废弛,贫无所有。

及今而不为之计,必至忧杼柚之空。清薛福成《请豁除旧禁招徕华民疏》

2
空中楼阁 [ kōng zhōng lóu gé ]

建造在半空中的楼阁。个别时候比喻崇高的人格;旷达的胸襟。一般比喻虚构的事物。现多用来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及空想。

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清 李渔《闲情偶寄 结构第一》)

4
楼台亭阁 [ lóu tái tíng gé ]

楼:多层建筑物;台:高而平,可供眺望的建筑物;亭:有顶无墙供游息建筑物;阁:楼房一种。统指多种供休息、游赏的建筑物。

除了楼台亭阁之处,单是厅堂,就有三十八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五回。)

6
亭亭玉立 [ tíng tíng yù lì ]

形容身材硕长秀美的女子或挺拔奇丽的花木。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玉立:比喻身材高而美丽。

花型小,比起亭亭玉立的荷花远逊。(郭沫若《百花齐放 睡莲》)

7
立业安邦 [ lì yè ān bāng ]

建立国家,安定天下。同“立国安邦”。

8
邦以民为本 [ bāng yǐ mín wéi běn ]

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邦以民为本,鱼饥费香饵。(唐 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

9
本乡本土 [ běn xiāng běn tǔ ]

土:乡土。本地或家乡。

就是本乡本土的人,除非不做官还使得,要是做官的,谁保的住总在一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回

10
土偶蒙金 [ tǔ ǒu méng jīn ]

在泥塑人像外面涂上金粉。比喻因袭模仿,徒有其表。

相关成语:

1
三夫之对 [ sān fū zhī duì ]

见“三夫之言”。

2
三夫之言 [ sān fū zhī yán ]

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战国策 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海内不知其过,众庶未闻其毁,卒遇三夫之言,横被诬罔之谗,家属杜门,葬不归墓,怨隙并兴,宗亲怖栗。《后汉书·马援传》

3
三跪九叩 [ sān guì jiǔ kòu ]

最敬重的礼节。叩:磕头。

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于是,三支高香,一盅酒,二尺红布挂枝头,俞文芊三跪九叩,拜了大柳树做干娘。”

4
三好二怯 [ sān hǎo èr qiè ]

同“三好两歹”。

5
三好两歹 [ sān hǎo liǎng dǎi ]

谓时好时病。形容体弱。

6
三好两歉 [ sān hǎo liǎng qiàn ]

同“三好两歹”。

文虚自奚囊落水,常是三好两歉,只可在家照看门户。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三回

7
三环五扣 [ sān huán wǔ kòu ]

形容捆绑结实。

8
三荤五厌 [ sān hūn wǔ yàn ]

泛指荤腥食物。

9
三回五次 [ sān huí wǔ cì ]

多次。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4卷:“急得家人王定手足无措,三回五次,催他回去。”

10
三魂出窍 [ sān hún chū qiào ]

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