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

guī qù lái xī
回去吧!
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读音

  • 读音:

    guī qù lái xī

  • 注音:

    ㄍㄨㄟ ㄑㄨˋ ㄌㄞˊ ㄒ一

  • 解释:

    回去吧!

  • 出处:

    晋 陶潜《归去来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 例子:

    自不合刚下山来惹是非,不如归去来兮。(元 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三折)

  • 辨析:

    “兮”,不能写作“亏”。

  • 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回去。

  • 感情:

    归去来兮是中性词。

  • 近义:

    归心似箭、告老还乡

  • 反义:

    浪迹天涯、四海为家

  • 英语:

    At last,I have come home!

归去来兮成语接龙:

2
来世不可待 [ lái shì bù kě dài ]

对于未来的事,不可期望等待。

3
待人接物 [ dài rén jiē wù ]

物:人物;人们。接待交往各种人物。指平时与人相处。

他对事能从各方面看,能有充分的谅解精神,因此他的待人接物都有很合理的态度。(邹韬奋《患难余生记 流亡》)

4
物不平则鸣 [ wù bù píng zé míng ]

平:公平;鸣:发出声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怨不得芳官,自古道‘物不平则鸣’。”

5
鸣于乔木 [ míng yú qiáo mù ]

《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后以“鸣于乔木”比喻仕进达于高位。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鸣于乔木,乃金声而玉振之。”

6
木人石心 [ mù rén shí xīn ]

形容意志坚定,任何诱惑都不动心。

张生乃木人石心也。使有情者见之,罪不容诛。(宋 秦醇《谭意歌传》)

7
心上心下 [ xīn shàng xīn xià ]

形容心神不安。

8
下不为例 [ xià bù wéi lì ]

例:先例。下一次不能以这次为例子照样做。指只通融或宽恕这一次;以后不允许再做。

既然如此,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如何?(清 张春帆《宦海》第十八回)

9
例直禁简 [ lì zhí jìn jiǎn ]

法律或禁令简单明了,人民就容易理解和遵守。

10
简丝数米 [ jiǎn sī shǔ mǐ ]

简择丝缕,查点米粒。比喻工作琐细。

相关成语:

1
归心似箭 [ guī xīn sì jiàn ]

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急。形容想回家的心情十分急切。

不多时,穿过松林,渡过小溪,过了水月村,越过镜花岭,真是归心似箭。(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一回)

2
过意不去 [ guò yì bù qù ]

心里感到不安。

钱钟书《围城》:“他十分过意不去,一个个上前招呼。”

3
归根结底 [ guī gēn jié dǐ ]

归结到根本上。同“归根结蒂”。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八章:“万一老狐狸金俊山耍滑头,这事归根结底还得他来办。”

4
古往今来 [ gǔ wǎng jīn lái ]

从古代到现在。泛指很长一段时间。

虽然住了两三天,日子却不多,把古往今来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听见的,都经验过了。(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5
归根到底 [ guī gēn dào dǐ ]

归结到根本上。

邓小平《提倡深入细致的工作》:“但是归根到底它是细致的工作,精雕细刻的工作,很深入的工作,结果得益处大,兵就不跑。”

6
改邪归正 [ gǎi xié guī zhèng ]

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指不再做坏事。

这才叫改邪归正,惩创善心。(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四回)

7
厚往薄来 [ hòu wǎng báo lái ]

在交往中施予丰厚而纳受微薄。

不利其土地,不劳其人民,厚往薄来,羁縻而已。明·陈子龙《用夷目兵》

8
呼来喝去 [ hū lái hè qù ]

呼、喝:大声喊叫。呼之即来,喝之即去。形容随意驱使。

9
鹤归华表 [ hè guī huá biǎo ]

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后常用“鹤归华表”感叹人世的变迁。

念亲恩主德总来难报,须教,枕戈汗马,努力塞云边草,儿时得功成大漠,鹤归华表。明·屠隆《昙花记·公子受封》

10
惠然肯来 [ huì rán kěn lái ]

惠:赐,敬辞。用作欢迎客人来临的客气话。

你我是患难故交,今复惠然肯来,足见感情,还要说什么套话。(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十七回)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