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之于众

gōng zhī yú zhòng
公:公开;之:代指事物的内容;于:向;众:大众。把事情真相向大家公布。
公之于众

公之于众读音

  • 读音:

    gōng zhī yú zhòng

  • 注音:

    ㄍㄨㄥ ㄓ ㄩˊ ㄓㄨㄥˋ

  • 解释:

    公:公开;之:代指事物的内容;于:向;众:大众。把事情真相向大家公布。

  • 出处: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68回:“曾向玉帝上过条陈,拟把电力公之于众,要使人间负有执法权者,皆可利用吾电,以惩治恶人。”

  • 例子:

    孙犁《谈通俗文学》:“从不法商店拉出那些录音录像,公之于众,然后才相信确有精神污染。”

  • 用法:

    作谓语;用于事情等。

  • 感情:

    公之于众是中性词。

  • 近义:

    公诸于众、公之于世、公之世人

  • 英语:

    give publicity to something(make public)

  • 俄语:

    широкó оповещáть общéственность

公之于众成语接龙:

1
众人周知 [ zhòng rén zhōu zhī ]

周:普遍。大家普遍知道的。

这是众人周知的事情,难以掩饰

2
知一万毕 [ zhī yī wàn bì ]

指理解本质,万事尽通。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振本而末从,知一万毕矣。”

3
毕其功于一役 [ bì qí gōng yú yī yì ]

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5
一丁不识 [ yī dīng bù shí ]

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而云古无类书,此真一丁不识之无知妄作也矣。(清 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七)

6
识二五而不知十 [ shí èr wǔ ér bù zhī shí ]

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唐·刘知幾《史通·品藻》:“夫回瑗可弃,而杨董获升,可谓识二五而不知十者也。”

7
十万八千里 [ shí wàn bā qiān lǐ ]

形容相距极远。

丁玲《过年》:“说是从孙悟空那里学来的跟斗,一下可以翻过十万八千里。”

8
里丑捧心 [ lǐ chǒu pěng xīn ]

指妄学别人而愈见其丑。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里丑捧心,不关西施之颦矣。”

9
心上心下 [ xīn shàng xīn xià ]

形容心神不安。

10
下不为例 [ xià bù wéi lì ]

例:先例。下一次不能以这次为例子照样做。指只通融或宽恕这一次;以后不允许再做。

既然如此,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如何?(清 张春帆《宦海》第十八回)

相关成语:

1
公子哥儿 [ gōng zǐ gē ér ]

指富贵人家只讲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子弟。

见安公子那一番举动,早知他是不通世路艰难,人情利害的一个公子哥儿。(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

2
甘之如饴 [ gān zhī rú yí ]

把它看成像饴糖那样甘甜。比喻甘心情愿地从事某种辛苦工作或虽处危困境地也能安然忍受。

背书背不出,“老师”往往大发娇嗔,自然骂得人下不了台,而张曜甘之如饴。(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3
公诸于世 [ gōng zhū yú shì ]

向社会上公开,使人们知道。

徐怀中《我们播种爱情》第一章:“对于这似乎只是为了公诸于世的结婚,人们有各种不同的评论。”

4
古已有之 [ gǔ yǐ yǒu zhī ]

古代就已经有了。

梁遇春《一个“心力克”的微笑》:“区区之意不过说明这种矛盾是古已有之,并不新奇。”

5
耿耿于怀 [ gěng gěng yú huái ]

耿耿;形容有心事。老是放在心里;不能忘怀。形容有无法排遣的心事。

同学之间应团结互助,绝不能因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

6
供过于求 [ gōng guò yú qiú ]

供给的数量比需要的多。

季羡林《幽径悲剧》:“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

7
黄泉之下 [ huáng quán zhī xià ]

黄泉:指地下之泉,人死埋于地下。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

在那不识不知的黄泉之下,好不逍遥快乐。(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

8
狐听之声 [ hú tīng zhī shēng ]

指冰下水流之声。

别浦宵凝,狐听之声乍绝;回汀晓合,虫疑之质俄生。唐·林滋《阳冰赋》

9
后进之秀 [ hòu jìn zhī xiù ]

犹言后起之秀。

遵义曹兴蕲,宪政会后进之秀也。周素园《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三章

10
鸿渐于干 [ hóng jiàn yú gàn ]

《易·渐》:“初六,鸿渐于干”,“六二,鸿渐于盘”,“九三,鸿渐于陆”。以次而进,渐至高处。后世因以“鸿渐于干”指始入仕途。

回思子平日节概,痴人说梦,尚是鸿渐于干而已,无足为异。明·海瑞《与博白大尹林仲和书》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