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谙典

yán bù ān diǎn
谙:熟悉。说话用词不能依据经典。
言不谙典

言不谙典读音

  • 读音:

    yán bù ān diǎn

  • 注音:

    一ㄢˊ ㄅㄨˋ ㄢ ㄉ一ㄢˇ

  • 解释:

    谙:熟悉。说话用词不能依据经典。

  • 出处: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则见他一时半刻使尽了千方百计,吃紧的理不服人,言不谙典。”

  •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感情:

    言不谙典是中性词。

言不谙典成语接龙:

1
典册高文 [ diǎn cè gāo wén ]

原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后指典雅高深的文章或经典性著作。

典册高文的文物价值不可轻视。

2
文不加点 [ wén bù jiā diǎn ]

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援笔一挥,文不加点。(明 洪楩《清平山堂话本 夔关姚卞吊诸葛》)

3
点头之交 [ diǎn tóu zhī jiāo ]

指交情甚浅,见了面只不过点点头而已。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王有龄跟他只是点头之交,也识不透他的身分。”

4
交口同声 [ jiāo kǒu tóng shēng ]

犹言众口一词。

《天讨·谕保皇会檄》:“凡在满洲朝廷者,已交口同声,称康梁为忠臣义士,特不敢言之于西太后耳。”

5
声东击西 [ shēng dōng jī xī ]

迷惑敌人的一种战术;虚张声势说攻击东边;实际进攻西边。声:声张;击:打击。

蜀人或声东击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

6
西台痛哭 [ xī tái tòng kū ]

宋末文天祥抗元失败被害。八年后,谢翱与友人登西台痛哭致祭,并作《登西台恸哭记》以记其事。后用以称亡国之痛。

风流十年无遗爱,谁解西台痛哭诗。叶叶《书壬子宫驼记后》诗

7
哭丧着脸 [ kū sāng zhe liǎn ]

心里不愉快,脸上显出不高兴的样子。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十章:“金光亮一个人跪在老地主的坟前,哭丧着脸开始了他的祭祖仪式。”

8
脸无人色 [ liǎn wú rén sè ]

形容极端恐惧。

9
色中饿鬼 [ sè zhōng è guǐ ]

比喻极其贪色的人。

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二回:“怎奈这个皇上是个色中饿鬼。”

10
鬼使神差 [ guǐ shǐ shén chāi ]

鬼神暗中支配着。比喻行动不由自主;事出意外。

正是呢,这是一高兴起灶,鬼使神差来了这些人。(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九回)

相关成语:

1
衣不布体 [ yī bù bù tǐ ]

布:展开。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

2
以备不虞 [ yǐ bèi bù yú ]

不虞:意料不到的。事先做好准备,以防没有料到的事发生

清·许奉恩《里乘》第二卷:“妃雪寄金刀二柄,付毓仙藏之,以备不虞。”

3
衣不重帛 [ yī bù chóng bó ]

帛:布帛。不穿多层衣服。形容生活俭朴。

《晋书·刘超传》:“处身清苦,衣不重帛,家无儋石之储。”

4
衣不重采 [ yī bù chóng cǎi ]

重:重叠;采:通“彩”。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生活节俭。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0回:“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5
衣不重彩 [ yī bù chóng cǎi ]

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98回:“却安于节俭,茅茨不剪,采椽不斫,后宫妃妾,衣不重彩,食不重味。”

6
义不辞难 [ yì bù cí nàn ]

辞:推辞。道义上不容许躲开危难。

《明史·西域传》:“国家有事,臣子义不辞难。”

7
只字片言 [ zhī zì piàn yán ]

只:一个。指零星的文字和言语。

8
知止不辱 [ zhī zhǐ bù rǔ ]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

《元史·察罕传》:“尝以病请告……顾李孟曰:‘知止不辱,今见其人,’”

9
罪在不赦 [ zuì zài bù shè ]

赦:赦免。指罪行极重,不能得到赦免。

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14回:“石希蒙逢君长恶,罪在不赦,请亟诛以谢众士。”

10
置之不问 [ zhì zhī bù wèn ]

置:放着;之:代词。放在那儿不管。

巴金《秋》:“郑家至今尚无安葬的意思,大舅也置之不问。”

大家在看: